超早产儿是指胎龄<28周的早产儿(EPT),超低出生体重儿则指出生体重<1000克的早产儿(ELBW),全身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存活但并发症多且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高,相对于早期的治疗目标救活早产儿,而现如今高质量存活是NICU水平的重要标志。
产前检查、产时接生、产后护理……每个步骤对于极早产儿(胎龄28-32周)尤其是超早产儿的救治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要进一步提高超早产儿的救治成活率和生存质量,NICU关口前移至产前、产时意义重大。
盛京医院第二产科病房刘彩霞教授、副主任魏军,第二新生儿内科病房主任毛健秉承以产儿合作为核心的超早产儿产房集束化管理理念,基于围产期胎儿疾病多学科会诊平台,在手术室与麻醉科大力密切配合下,助力医院建立了胎龄<28周的早产儿(EPT)集束化管理方案,包括产前会诊以及与患儿父母沟通交流、组建高水平超早产儿救治团队、配备专业化救治设备转运系统、实施产时救治及出生后在NICU过渡期呼吸循环精细管理。
2月22日,EPT产时救治复苏与围生期管理正式运行,由高年资医师及护理团队组成的救治小组成功完成1例26周、出生体重958克EPT产时救治。患儿娩出后,新生儿复苏团队立即用塑料薄膜保暖,提供产房内呼吸机辅助支持,过渡期肺复张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在近半小时紧张有序的早产儿集束化管理复苏抢救后,患儿在呼吸机辅助通气下由“转运暖箱”转入第二新生儿内科病房,入室体温36.6℃。48小时后,患儿成功脱离有创呼吸机,有效降低产时发生的低体温,对患儿肺保护、脑保护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已成功进行喂养。
据国内68家大型NICU的调查数据,我国EPT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超过80%,重度颅内出血13.6%,是制约高质量救治的关键问题。尽管医院新生儿科医疗救治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重度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仅9.6%,处于国内先进行列。但与上述常见并发症发生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是建立整体化EPT围生期管理体系,特别是在产时复苏与过渡期精准化与整体化管理尤为重要。产时复苏时保温、用氧、辅助通气、循环血氧监测、延迟脐带结扎,以及极早期RDS救治PS与咖啡因应用是EPT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环节,这些救治工作的完成需要多学科,担负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紧密协助共同完成。高质量完成EPT产时与过渡期救治管理,标志着医院围产期疾病救治管理进入新阶段,同时也是EPT救治成功的良好开端。
第二新生儿内科病房已成功为6名超早产儿完成产时复苏及高效转运。医院作为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东北)以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将不断优化救治体系,造福于广大患者。
本文图片来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新生儿内科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