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于当地时间12月7日在《公约》秘书处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大会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不变,标识不变,中国继续作为主席国,领导大会实质性和政治性事务。
为充分调动基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2022年,生态环境部首次开展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征集遴选活动,筛选出一批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优秀案例。特开设“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栏目,展示好的经验做法,供各地交流借鉴。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辽宁沈阳卧龙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卧龙湖湿地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面积127.5平方公里,是辽宁省内最大的平原淡水湖,素有“沈阳北海”之称。卧龙湖湿地位于全球重要候鸟迁徙线路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通道之上,这里是亚洲东部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包括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水鸟在内的238种鸟类在此停歇、栖息和繁殖。
卧龙湖湿地鸟瞰
卧龙湖湿地实现对保护空间的科学管理,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生物物种资源不断丰富,形成了适宜鸟类栖息的沼泽湿地,水鸟种群和数量逐年增高,单日最高观测记录突破12万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Grus leucogeranus)以及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的种群数量单日最高3300余只和1000余只,占到全球总数的60%和28%,2017年卧龙湖湿地第一次观测到12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的国际濒危鸟类青头潜鸭(Aythya baeri)。卧龙湖湿地也成为了东北亚迁徙候鸟的重要食物补给地,支持着数百万只迁徙鸟类顺利完成迁徙,生态效益极其显著。
L型堤坝鸟瞰
卧龙湖湿地紧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干旱气候比较常见。为了能够同时保证水量又能保证水生植物的生长以及鸟类栖息地的存在,7.88公里长的L型堤坝以及三处闸门应运而生,L型堤坝将卧龙湖分成了南北两个湖区,南北两区分别修建了放水闸门,同时在L型堤坝也修建了连接两湖区的闸门,有效地实现了高、低两种水位的调节。
鸟岛
北区的深水区完全满足调蓄洪水、蓄水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等作用,南区的浅水区水深控制在0.2—1米之间,为野生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尤其适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濒危物种白鹤的主要食物来源藨草(Scirpus triqueter Linn)的生长,同时由北向南逐渐变浅呈阶梯型变化的水位,适宜雁鸭类、鹤类、鹳类等各类水鸟栖息。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Grus leucogeranus)
北方内陆型湿地,处于常年干旱状态,如何保证鸟类栖息地及湿地的生态水量安全成为困扰多年的问题。卧龙湖湿地通过分区管理水域与水位的模式,人工营造蓄水区及适宜各类候鸟生存觅食的栖息地,成功解决了缺水问题,保证了数百万只候鸟能够顺利安全完成迁徙,为我国北方地区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