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人讲劳模故事》系列短视频第四十一期讲述的劳模人物是全国机械系统先进工作者焦百顺。
沈阳解放后,焦百顺担任沈阳第一机器厂铸造车间大型工段的工长。当时,机器一厂在铸造技术上虽说有名,但生产条件却是很艰难的,不仅设备简陋、工具落后,技术上也存在很多难题。要完成国徽这种高精度铸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铸造国徽的两道关键工序是做模型和浇铸金属液。刚开始时,做出的模型图案模糊,麦稻穗的粒不鼓、芒不显。焦百顺就和工人们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经过多次实践和摸索,终于做出了平整光滑、纹理清晰、凹凸有序的合格模型。
没有炉子,工人们砌了个砖炉;没有化铝罐,用自制铁罐代替;没有脱氧剂,用木棒搅拌脱氧;没有测试铝水温度的仪器,就在炉前肉眼观察铝水颜色的变化。
1951年4月,焦百顺和沈阳第一机器厂的工人们硬是凭目测、手工操作的精湛技艺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提前20天成功地铸造出10多枚不同型号的国徽。1951年5月1日,在全国人民欢度节庆的喜庆气氛中,凝结着所有铸造者心血的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正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焦百顺不骄不躁,在“一五”时期工厂改建中刻苦学习技术,不断创造新成绩。他试验利用新技术铸造成功1A62床身铸件,试铸成功水平尺铸件,主动承担试铸空气缩机气缸的任务,解决了生产上的难题。
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心在一艺,其艺必精。焦百顺秉承着国徽铸造熔炼出来的工匠精神、奋斗精神、担当精神,正代代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本期视频由中国工业博物馆讲解员王颖为大家讲述,短视频会在铁西区官方抖音账号“铁西发布”、视频号“铁西报”同步播放。(图片及视频来源:铁西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