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场,当“集结号”吹响时,挺身而出,永不退缩,这是战士的豪情;当疫情警报拉响时,夜以继日,守护生命,这是医者的温情;当面对求助声音响起时,谆谆叮嘱,殷殷关切,这是侠者的柔情。
刘宾,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隔离病房主任,辽宁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沈阳中心的重症组成员,长期从事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救治工作。自新冠肺炎发生以来,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刘宾先后五次进入隔离病房,用医者的无悔担当诠释了伟大的抗疫精神。
今年3月,沈阳再次爆发本土疫情,他刚刚结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督查组的巡视任务,就再次进驻“红区”,此后,直到此轮本土疫情结束,刘宾每天从早到晚工作在隔离病区,一呆就十几个小时。
关注特殊患者群体,做最全面的救治准备
他的一天是从了解回顾前一天特殊患者的病情开始,这次疫情本土病例呈现出点多面广的复杂分布,家族聚集病例多现,老年患者占到一定比例。“做好老年且有基础病患者的救治,必须有随时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刘宾说。
刘宾接诊过一位85岁的老人突然出现发烧、咳嗽的新冠症状,因为存在哮喘基础病,又并发了喉头水肿、声音嘶哑。刘宾赶快为老人进行雾化治疗,经过紧急治疗,老人很快恢复正常。
“不打无准备之仗”。针对特殊患者群体,刘宾对他们完成入院摸排之后,连夜紧急调配了各种抢救设备和用品,“我们比谁都希望这些设备用不上,但是一旦患者病情突现变化,这些准备就要第一时间启用,治疗新冠的同时,我更要考虑到这些患者的基础性疾病”刘宾说。
(刘宾在查阅患者基础病史)
“让患者知情,是缓解焦虑的良药”
部分境外输入患者对国内的医疗政策并不了解,在治疗的过程中也表现出抗拒的态度。“对于他们来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可能更加重要”刘宾说,“政策的讲解,其实是个安抚的过程,也是辅助治疗的良药。”
救治用药须知,什么时候采集核酸,核酸达到什么标准可以解除隔离出院,如何进行健康监测……刘宾总会在繁忙的诊疗工作间隙,抽出时间,跟患者们聊聊治疗方案的内容。“这可不只是简单的宣教“刘宾说,“让患者认识疾病,了解病情,能够缓解他们的情绪波动”
(刘宾与同事探讨新冠患者的病情)
“给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差异化人文关怀”
抗击疫情三年,刘宾对于救治过程中,如何给予患者更好的人文关怀,有着独到的见解。“每个患者都是不同的个体”刘宾说,“不但需要差异化的医疗服务,也需要差异化的人文关怀”。
因为父母前往酒店集中隔离,一位九岁的患儿背着书包独自入院。来到陌生的环境,没了家人的照料,没了小伙伴的陪伴,患儿每次和父母通电话都会大哭不止,这也让整个医护团队跟着发愁。细心的刘宾在翻看患者信息的时候发现,患儿对门的病房,恰好住着一位老师。“您能帮我个忙吗?”刘宾征求这位老师的意见,“给他当个临时的老师吧。”这位老师立刻答应了刘宾的提议,“隔离病房小课堂”正式开讲。在治疗的同时不落下文化课学习,既缓解了孩子的焦虑也打消了家长的顾虑。如今患儿已经顺利出院,家长特意给隔离病房打来电话,“孩子已经参加了学校的线上测试,成绩很好,他要谢谢老师,更要谢谢大白!”
(刘宾在隔离病房为新冠患者查房)
在隔离病房的40多个日日夜夜,刘宾就没有见过家人。好奇的患者问他:“家人担心吗?”刘宾说:“因为抗疫已经3年了,家里人知道我在前线,都很理解,也很支持。”刘宾的女儿今年上初中二年级,正是学习的关键时期,三年来,刘宾没有在女儿的学业上操心,反而懂事的女儿十分要强,一直以刘宾为榜样,学习成绩门门高分,家里人都说,会把自己照顾好,不增加他的麻烦。
逆行的人并非生而强大,只是炙热的心中有着深深的责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正是有像刘宾这样千千万万个逆行的身影,为沈阳城勾勒出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