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1998年,在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中国医科大学礼堂里,在校长的带领下,刘法昱作为一名大一新生,郑重地宣读着医学生誓言的每一个字,从此开始了任重道远的医学生涯。
五年的本科理论学习,三年的研究生临床实践,当真正独立工作、承担临床任务的时候,刘法昱感受到了当年医学生誓言的分量。那时他刚毕业,作为住院医生管理着一位唇裂的小患者,患者家住在一个偏远山区,没有父母,跟着奶奶过,家里经济状况十分不好,在“微笑列车”项目的资助下来院手术。由于看到她们生活不易,负责手术的李增健教授从术前检查、手术过程及术后护理每一个环节都给予了细心的关照。朴实的老奶奶很感动,在出院后复查时,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山路,倒了几次汽车和火车,给两位医生提来了两箱自己家里的笨鸡蛋——那是装牛奶的小纸箱,里面用报纸整整齐齐的摆着刷得干干净净的鸡蛋,不知道攒了多长时间。当她用颤颤巍巍的双手把鸡蛋放到他们面前时,刘法昱有些不知所措,连忙转过头看向李教授,李教授沉思了几秒,拿出200元钱塞到老奶奶手里,“鸡蛋我收下了,钱您拿着,回去别走路了,能打个车就打个车,别累坏了。”那一刻,刘法昱受到的教育远胜于感动,明白了原来当初庄重的誓言并不是一句空话,是需要他们在临床工作中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实现的。他开始更严格要求自己,向着当初誓言的方向努力。
做一个医生很简单,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医生又不能把这份工作当成普通的工作来例行了事,因为这里有着医者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这份使命要求医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大的同情心来对待每一位到医院寻求帮助的人。都说“视患者如亲人”,但怎么才是“视患者如亲人”?刘法昱决心从细节做起,出门诊的时候,会跟患者进行充分地交流,仔细聆听每一位患者的诉求,认真进行检查,并结合画图等手段详细解释他们的病情,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计划。他也发现许多到医院看病的人,并不是真正有病,只是需要医生给予专业的指导和耐心的交流;对于收入院的患者,他会在下班之后来到病房,和管床医生交代患者病情并安排工作。刘法昱深知每位住院患者都不容易,都希望尽快解除病痛,缓解心理压力,所以他会在最短的时间为患者进行治疗,第一时间安排手术,他总跟患者说:“只要您能等,今天多晚都可以给您做手术”,所以很多时候,他在深夜还在忘我工作,但他不觉得有多辛苦,能尽快为患者解决问题是一个医生最愿意看到的事。
每天只要有时间,刘法昱都会往病房跑,检查患者的病情是否有变化,轻轻拍着患者的肩膀说一句“老王,挺好的”,或是在患者还插着气管插管的时候,握着她的手说一句“大姨,再坚持两天,很快就好了,就可以出院了”。他知道,医生的鼓励有时候比任何良药都有效。良好的沟通加认真细致的工作让每一位患者都对他十分信任,他成为科室收到锦旗、表扬信最多的医生。
2022年3月,奥密克戎疫情不期而至,医院实行全闭环管理。当时病房内还有50位患者和48位家属,患者中有做完手术尚未脱离危险期的,有做完手术处于康复阶段的,也有未做手术的,都封闭在病房内。有患者就必须有医护人员,但是这种封闭隔离会持续多长时间、有多大风险、有多少工作量都是未知数,刘法昱作为教研室主任冲锋在前,成立了“风雨同舟抗疫医护分队”,留守在隔离病房内照顾留院患者。穿上全副武装的隔离服,带上面屏、鞋套和两层手套,不一会儿汗就淌到了脚心,尤其是低头为患者处置的时候,汗水一下子全都流到了眼角,根本睁不开眼睛,刘法昱只能强忍着疼痛、眯着眼给患者治疗;从隔离间出来的时候,眼睛都是肿的,浑身像洗过了一样……医护团队在刘法昱的带领下,完成了艰巨的医疗任务,在最后一个患者出院之后,有的医护人员哭了,身体上的辛苦都不算什么,心理上的压力太大了,现在他们终于成功完成了使命,完美守护住了患者和医院,大家都感觉在全民抗疫的关键时刻,能尽了一份力,人生因此变得绚烂多彩、更有意义!
刘法昱主任主要从事头颈部肿瘤的诊疗和研究工作,很多时候,看着被晚期恶性肿瘤折磨的患者以及无助的家属,他心如刀绞,在临床中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在科研中努力做好成果转化,是刘法昱一直立志追求的工作目标。在国内著名头颈肿瘤专家孙长伏教授的指导下,他对头颈鳞癌的发生发展、手术治疗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的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的资助,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几十篇论文,逐渐成长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学术带头人。作为从事临床工作二十年的医生,回首走过从医之路,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只是坚守心中的理想,踏踏实实践行着当初的誓言。
健康语录:作为医生,我希望多为患者、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为自己的人生写下绚丽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