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虽然你不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战斗冲锋,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你是真正的英雄。你永远在高举红旗,向前迈进!在我们革命的万能机床上,雷锋,你是一个平凡但却伟大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哪里需要?看雷锋飞快的脚步!
哪里缺少?看雷锋忙碌的身影!
呵,马上去给大娘浇地,现在麦苗正要返青……
呵,立刻把自己省下的存款寄给公社,支援受灾的农民弟兄……
唔,快准备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明天是队日活动……
唔,必须把赶路的大嫂护送到家,现在是夜深,雨大,路远,泥泞……
呵,雷锋!你白天的每一个思念,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都是
人民,
人民,
人民。
一边朗诵着贺敬之的诗词《雷锋之歌》,一边赶往沈北新区马刚街道中寺社区(中寺村),追忆雷锋在沈北的日子。1959年秋,为修建老寺沟战备工程,雷锋所在部队工程团进驻到中寺村,并将团部设立在此。中寺村雷锋生活旧址主要有两处——雷锋营房、雷锋伙房。2020年沈阳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营房大院,长48米,宽37米,占地面积1776平方米。营房长33.7米,宽5米,房屋面积168.5平方米。伙房大院,长42米,宽19米,占地面积798平方米。伙房长16米,宽6米,房屋面积96平方米。历经岁月的打磨,伙房、营房饱经沧桑,镌刻上历史的印迹。
据《雷锋日记》记载,在雷锋同志生命的最后170天里,在此地附近发生了很多平凡而伟大的故事,以雷锋为代表的战士们为当地老乡做了很多好事。他们互帮互助,体现出了最质朴的军民鱼水情深。
1961年5月的一天,天降大雨,正在保养汽车的雷锋遇到一位大嫂,背着两个行李包走在路上,怀里抱着一个孩子,手里还拉着一个孩子。雷锋跑回驻地,取来雨衣给大嫂披上,又接过孩子抱在怀里,顶风冒雨足足走了一个半小时,才把大嫂和孩子送到家,然后又赶回部队。这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蒲河岸边,这位大嫂名叫纪玉春,当时,纪玉春和家人不知道这位小个子军人就是雷锋。
在马刚街道和中寺村的协调下,当年见到过雷锋,跟雷锋有过接触的村民还向我们讲述了几个小故事:
王世久(1939年出生):“我看到过雷锋在土坯房(伙房)里做忆苦思甜报告,他给部队军官讲述他过去的苦日子。当时他只有7岁,给地主家放猪,每天要看十头猪,还要给猪洗澡。晚上和猪作伴,一到冬天冻得受不住,只好贴着肥猪的大肚子取暖睡觉。会场上,很多人听完都哭的很厉害”。
纪永绵(1947年出生):“雷锋在咱们村真的做过很多好事,我是亲眼看到的,给老年人补裤子补棉衣,帮村民打扫院子。当年河水上涨,水流湍急,我都是骑着牛过的。一个小孩在河边玩耍,十分危险。雷锋刚好路过,他急忙上前抱起来,给他平安送回到家中,挽救了一个小生命。我清晰地记得他经常说的一句词: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牺牲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
黄福田(1951年出生,沈北新区靠山根睦邻学习点负责任人):雷锋经常出入伙房和部队首长办公室,当时团部就租住在我太爷爷家的东屋,我们就慢慢相识了。我们姊妹7个,当时家庭条件那是真的挺贫苦。他看着我挺可怜的,赶上部队伙房每周改善伙食,炸的大果子(油条)他领出那份他没吃却给了我,还摸摸我的头,鼓励我好好学习,让我多听大人的话,别淘气。我和乡亲们都被雷锋精神所深深感染,这么多年我从来没做过一件坏事。”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取者。”
雷锋,早已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名字,他还象征着一座丰碑、一盏明灯,一种永不褪色、永不过时的奉献精神。他几十年来已经深深地植入国人心中,更无私地滋养着沈北这块热土,影响着英雄的沈北人民。雷锋精神深入每一位沈北人民的骨髓之中,勤劳朴实的沈北人以助人为乐为荣、以爱岗敬业为耀,将雷锋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扬光大。
见义勇为敢担当,雷锋精神薪火传。李斌、冯继强、周子健、纪全松等先后获得“沈北新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38年间没有一次邻里纠纷更没有发生一起治安案件的拉塔湖村有一条好邻居街——嘎热菱花路,这里不仅传唱着锡伯族小伙子巴吐嘎热和汉族杨家姑娘莲花的爱情故事,更洋溢着邻里和睦一家亲的幸福;疫情高压多点发力,党组织将慰问激励、疏导援助、生活服务、政策帮扶等各项暖心行动样样落实,关爱到点;隔开人与人的空间距离,却拉近了心与心感情距离的新城子街道防疫志愿者王艳娜、卢庆元、佟淑敏将3万元现金还给满脸焦急的失主;财落街道80岁高龄的胡大爷带着“三件套”赴一线,围着居民楼“碎碎念”,蔡铭两口子齐心同防疫,时刻不放松守一线,罗玉娟李琳琳母女意志坚,战疫防控冲在前……这样的人与事在沈北屡见不鲜。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雷锋精神,在沈北在沈阳,将是永远的时代“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