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四个面向”,践行“四个服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辽宁振兴发展的实践中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为建成“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
党建领航,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东北大学始终坚持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形成了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实干、报国、创新、卓越”的东大文化闪耀出熠熠光芒。传承爱国血脉,赓续红色基因,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已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追求。
学校党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把党的领导贯穿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以一流大学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和“十四五”规划实施,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实效、将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政治保证。学校党委两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入选首批10所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全国首批10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全国首批10所“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试点高校;2个分党委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5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分党委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1个党支部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学校党委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标“六个过硬”,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实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基层党建质量夯实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工程、学生“一五一十”建设工程、全方位廉洁护航工程等“五大工程”,构建起“支部立项、特色支部创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奖、党建课题研究、学生党员述责测评”“五位一体”党建活动体系。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现100%覆盖,坚持开展教职工“引领·提升·共进”“1+1”专项活动,建立理论教育、品牌活动和正向激励相融合的教育体系,以高质量党建和思政工作全方位汇聚起一流大学建设的澎湃动能。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第一党支部,推进“党建+科研”工作模式,将“支部建在项目上”,激发了支部成员攻坚克难、科技报国的信心。面向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研究所发现了分布式动态系统的自学习优化协同控制理论与方法,解决了能源输配领域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大型复杂工程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2020年,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21年6月,东北大学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永远跟党走”主题文艺晚会
育心铸才,培育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
东北大学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党旗所指、国家所需、人民所向熔铸成青年学子的价值坐标,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018年入选全国首批10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以来,学校深入实施“育心铸才”工程,坚持“一体化构建”“两中心并重”“十体系联动”,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健全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出台“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再造总体方案,建立党建与思政创新发展研究院及9个研究中心,推进日常思政和精准思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思政和学生思政融合衔接、互促联动,全员参与、全时贯穿、全域协同,持续打造“人人、时时、处处”的育人强磁场,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工作成效。学校获批教育部思政精品工作项目3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中国科协学风资助项目2项、学风涵养工作室1个,获评辽宁省“三全育人”示范高校、辽宁教育系统雷锋式学校称号。坚持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问题开启、目标导向、经典品读、学理优先、实践育人”的教学模式和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人才体系,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全国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实施了“思业融合燎原计划”,深入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价值元素,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厚重底蕴和文化积淀,努力把“课程思政”做出“东大特色”。目前,学校建设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8个、示范课程280余门,培训教师2000余人,覆盖学生3万余人,编辑出版课程思政系列丛书19部,搭建起“十百千万”课程思政工作格局,获批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全国15家),获评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学校着力构建多学科交叉机制、探索多样化培养模式、促进多主体协同育人,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推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的道路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学校先后获批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全国12家)和国家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持续打造双创教育升级版,鼓励支持以兴趣为原动力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造能力、锻造创业精神、造就创新人才。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学生获奖总量全国第2、综合排名全国第7;ACTION团队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四次蝉联冠军、五次代表国家出征;舞指科技项目荣获“互联网+”大赛金奖和最具商业价值奖(全国唯一),获批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每年毕业季,一批批奔赴祖国最需要地方的青春身影,诠释着东大人爱国报国的信仰力量。到祖国边疆,投身稀有金属采选事业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阿依波拉提·特来西,夺得模拟炼钢挑战赛世界总决赛大赛冠军的王瑞宾,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保驾护航的刘春姐……东大学子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以求真而立言,以求实而立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了青春力量。
2021年6月,“讲述·东大人的故事”典型推介会现场访谈
自主创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聚焦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东北大学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弘扬科技报国精神,立潮头、扛重担、打硬仗,构筑大平台、凝聚大团队、攻关大项目、培育大成果,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引领推动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紧紧围绕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一流大学定位集智攻关,东北大学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柴天佑院士团队面向控制学科国际前沿,突破了耗能设备智能运行反馈控制、高性能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相关原创性成果被写入国际自控联引领未来自动化发展方向白皮书。绿色智能钢铁冶金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东北大学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成功应用于第三第四代核电、C919大飞机、航天飞机及发动机、世界最大水电机组、981钻井平台、新一代战舰等,海底管道检测、钢材轧制、流程优化与控制等系列技术、工艺、装备,打破多项国外垄断。2022年,王国栋院士牵头编纂的《钢铁工业协同创新关键技术丛书》全套出版发行。丛书共23个分册,1060余万字,涵盖“选矿—冶炼—热轧—冷轧—产品—服务”整个钢铁制造全流程的关键共性技术,把一系列流程工艺、大数据和智能化等前沿技术和理论创新成果固化为知识创新成果。
学校深度对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区域发展战略,聚焦辽宁产业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任务,发挥数字技术与工艺技术优势,为区域振兴发展增添新动能,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参与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建设,联合建设“沈鼓东大研究院”“东大沈抚研究院”等转化平台,在辽沈重点产业区域全覆盖组建东大技术转移分中心;组建辽宁鞍钢东大高品质钢铁材料制备及应用中试基地、辽宁省钢铁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辽西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积极推进成果本地转化。
“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800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近300项,获批工业智能与系统优化国家级前沿科学中心,入选全国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和技术转移基地。近五年来,获得国家科技奖14项,省部级一等奖66项,其中,2019年,有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双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取得历史性突破;2020年,又有5项成果获得国家奖,双牵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十三五”期间,学校横向项目进款超20亿元,创效300亿元以上;专利转化成果112项,交易额5亿元,辽宁本地成果转化率近60%;科技成果转化案例被辽宁省十三部门联合发文推广,获评国家发改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东北大学姜周华教授与团队成员在生产车间研讨电渣重熔过程节电和除氟技术
巍巍学府,百年荣光。面向未来,东北大学将秉承“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和“实干、报国、创新、卓越”的东大文化,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勇迈进,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东大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图片来源:辽宁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