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5月30日上午,辽宁省文化集团辽宁文学院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论坛在沈阳召开。全国及辽宁省著名评论家、作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围绕《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会议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辽宁省文化集团党委书记、主任甄杰,党委常委、副主任杨世涛出席现场会议。此次论坛由辽宁文学院院长韩春燕主持。
辽宁省文化集团党委书记、主任甄杰致辞
辽宁省文化集团党委常委会、副主任杨世涛
2022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8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继承和发扬《讲话》精神对于在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树立文化自信,凝聚文化力量,加强价值引领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多角度、深层次解读《讲话》所具有的精神内核、时代传承与价值引领作用,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阐发了深入领会《讲话》精神对当代文艺工作的实践指导意义。
《小说选刊》副主编、评论家李云雷发言
论坛上,青年评论家、《小说选刊》副主编李云雷在发言中表示,《讲话》精神是“左翼”文艺不断与中国社会革命现实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其在一开始即关注到“文艺为人民”“文艺如何大众化”等核心问题,奠定了此后中国文艺思想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在此精神的指引下出现了赵树理、柳青、周立波等代表作家创作的社会主义文艺经典。《讲话》精神随时代不断更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讲话》精神根据社会实际做出适时必要的调整,如提出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这为新时期文艺的持续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所作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讲话》精神有继承更有创新,如对新时期以来的大众文化、网络文学等新兴文艺形式进行了原创性、系统性论述,提出众多创新指导性观点,如文艺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等,可以说与《讲话》精神一脉相承,并且确定了第二个一百年中文艺发展的总体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评论家刘大先发言
青年评论家、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强调,今天我们对《讲话》精神的学习重点在对于精神的继承、发展,并落实在实践中。《讲话》精神强调的是“为人民”“如何为人民”的根本问题,即“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并强调了文艺批评在文艺整体工作中的价值与意义。文艺工作者对《讲话》精神应有更深刻更具时代性的理解与运用。首先,文艺是具有总体性的大文艺观;其次,文艺的现实感在于在当下的现实场域中,文艺工作者要学会如何通过深扎等方式深入人民、深入生活丰富文艺创作;第三,“双创”的意义在于应将传统视作生生不息、流变不居的现实存在;第四,应认识到典型人物形象塑造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文艺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在书写时代、记录人民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第五,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价值观的树立与输出上,这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呈现。
著名作家李浩发言
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李浩在发言中表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人们总是从自身的利害关系出发阐释作品,其原因在于评价的时代标准不同,文学阅读需要在不同时代的演变中注入新知、新的时代精神和新思想。我们今天对《讲话》精神的学习,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借助《讲话》精神来匡扶、对照、查看这几十年发展中的获得与匮乏。仅就文学创作而言,文学是一个生产的行为,时代思潮会影响作家的创作意图,那些恰当地回应了时代诉求的作家和作品在某一时代会获得彰显,会被打上时代的标签。因此,是时代促生了作家,促生了文学经典,时代诉求、流行思想、主流意志,都对作家创作产生渗透和影响。作家在创作时需要和他的时代诉求、流行思想、主流意志有一个内在的呼应,如此,作家作品的经典化在这一深度契合中才能够完成。
著名作家弋舟发言
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延河》副主编弋舟在发言中提到,80多年前诞生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将“鲁艺精神”从延河带到沈阳,又带向全国,“鲁艺精神”的核心思想是“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这也正是《讲话》精神的内核。《讲话》在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下,注重在“普及”与“提高”上下功夫,号召知识精英参与到对人民大众的教育活动中,这是对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人民大众知识状况的深刻认知。80年后的今天,通过高等教育普及化等措施,大众的整体知识水平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文化精英服务的对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很难再扮演知识精英的角色,这也是今天文艺或文学受到冷落的原因之一。对于今天的文化精英来说,其精英地位早已动摇,其自身“提高”的迫切性也已远大于“普及”,这是今天学习传承《讲话》精神时需要我们面对并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杨辉从其近年的研究方向出发,梳理了从1942年延安《讲话》到2014年北京《讲话》再到近年有关文艺的重要讲话精神中的深刻变化,如对传统与创新这一问题在国家层面上有了更深刻的洞见,打开了重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关系的新空间。在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两者关系上,对如何突破晚清五四以来中西、古今之争的模式;如何突破即有的文学史观念,形成融通古今的观念;如何在促进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中接续传统,这些都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在学习《讲话》精神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并深入研究的课题。
辽宁文学院院长韩春燕主持论坛
论坛研讨过程中,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巍提出了新时代文学批评标准的话语实践问题,从新时代的概念、批评标准的变化等角度进行了阐释。辽东学院院长、教授周景雷以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进程中“精与全”的辩证关系问题作为框架理解《讲话》精神,他认为《讲话》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领域的典型成果,更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经过党历代领导人的不断补充与完善,也是几十年来一代代文艺工作者的丰富实践的集中体现。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胡玉伟认为,《讲话》的精神传统与当代意义就在于,《讲话》不单是解决文学观、艺术观的指导思想,更是解决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点对于当代文艺工作提高思想认识至关重要。
山东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大学、渤海大学、辽宁省艺术研究院等多个高校、科研机构的教授、学者也参加了此次讨论。
主会场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经过研讨交流,与会作家、评论家对于《讲话》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将《讲话》精神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代文艺工作者担负的职责结合起来讨论,有利于团结更多文艺工作者,厘清认知,树立目标,确立责任,呼应时代脉动,引领时代新声,为《讲话》精神在新时代的守正与创新注入新的思想活力。(文|李桂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