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8日,是温同春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
在此前夕,我收拾旧藏,1998年春节与先生的合影,因有其亲笔题诗,更显弥足珍贵。
那年大年初一,我去给76岁高龄的先生拜年,交谈间,同去的朋友拍了照。事隔一天,我们去送照片,先生选择了其中一张,欣然题诗:
并坐谈书艺,寄望最殷勤。
持志蜚声远,平生一片心。
足见先生对我的珍贵情谊和深寄厚望。先生懂我,我也懂先生……
我幼承家学发蒙。随着年龄增长,长辈们总想给我请一位名师。曹琦老人与我祖父是同龄老友,父亲和我曾随其第一次去农村寻访温同春。因我那时候也就八九岁,记忆初浅。初见温先生时,其也就五十四五岁,中等身材,对人谦和有礼。我记忆中,温先生当时正用一个板刷写大字标语,写出来的字如同毛笔字一样,并不是通常用板刷写出来的美术字。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先生写字,觉得字还能这样写,高明而神奇,暗下决心,回家也这样写写。所以后来乃至如今,我能用板刷写牌匾和大字块,效果如同毛笔字,就算是第一次见先生的真传吧!
那次去农村看过温先生后,多次在曹家看到先生,也有过简单交流,先生和善,还主动教我写过作业上的硬笔字。后来,看到一幅袁治国所画的工笔《岁寒三友图》,上面有温先生用楷书题写的一首律诗,年代久远,内容自然不记得了。字体深入我心,励志写成先生那样的字。再有,就是从那时起的春节,曹家的大门都贴有温老亲笔书写的春联“国运昌隆家运盛;春满乾坤福满门”。每年都是一样的内容,持续了多年。温老写的是颜体字,古人说“取法乎上”,这也可以说是我最正统的早期取法楷模吧!
1979年温老由农村回市内落户了。热心的曹琦老人介绍我去找温老学习书法,还写了一封亲笔信。于是,我拿着推荐信去拜师,正式在温门登堂入室,并行了拜师礼,从此开启了与先生三十多年的师生情缘。
在去先生家学习之前,我曾习汉隶、魏碑,也少量学习过柳体。因先生夙以颜书名世,在其指导下开始学习颜体。临习颜体诸多碑帖,多用旧报纸,都拿给先生指点,老人家每次都给我示范改正。我至今还保存着老人家当年在旧报纸上给我修改的大楷范本。
我自幼曾多次听说“学书必学颜”。虽深信不疑,也总想探个究竟。经先生指教找到了出处。
宋代陆游《自勉》诗中有“学书当学颜”的诗句。我通读了全诗,有了心得。时至今日理解更深了一些。
我师从温先生之后,几乎每天去先生家请教,帮忙盖章,听闲聊天,从中汲取教益,聆听掌故,有的事是闻所未闻的,收获极多。也可以说,自从我第一次拜门请益,便开始了对先生的追随,直至先生仙逝。老人曾多次说过我是家人,我也把先生当做自己的亲人。先生和我极多的合影和给我留下的颇多墨宝以及多首诗中可以体现个中情愫,深藏感恩,不胜枚举。
温先生与我年龄相差46岁,忘年之交非常谈得来。先生也多次把他的学书经验和人生经历讲给我,在我成长中起到一些潜移默化的作用!
据先生讲述,因其父喜爱书画,在他6岁时,随乡间于堃普老先生学欧体。7岁时,每天写三五页大楷,这年开始写家里的春联。8岁的时候,念一些《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和一些短篇古典散文,学写真、草、隶、篆四体字和里边的诗文。其天资聪颖,好学擅书,曾获书法特优奖,因此,博得了“书中神童”美誉。
温先生曾经对我讲,他学书的正确道路是从10岁开始,他父亲的老友刘绍忱老先生是书香世家,其子刘福绥颜体字写得很好。教导他:“学书当从古代名家入手,不要从现代人的字体入手,这样是舍本逐末,多劳少成。”并给了他《颜碑》两种拓本,并把刘福绥大楷给他两本作为借鉴,从此少年温同春开始学习颜体。我们时常看到先生的作品上,盖有“求源于颜”印文的闲章,也就是缘起于少年学颜,老而衷情吧。
少年同春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幸深得辽海名家白永贞、张济民两先生的指点。又加强了对行草书的学习,初习二王法帖,接着学习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应各方求书主要还是用颜体酬答。
先生曾对我回忆他青少年时光,10岁至20岁是求学时期,也是给人写字最多的阶段。20岁至28岁,到沈阳、四平等地结识了一些知名人士,也看了许多名家书画,开了眼界。
改革开放前夕,特别在乡下,对所喜爱的文学和书法得不到系统学习,但在劳动之余,晨间灯下,看看帖、写写字,有时在走路途中,劳动小休之时,往往心思手划以解技痒。30年间,对学习未完全荒废,实际得力于此。我就曾在拍卖行竞拍到一幅先生1967年的行书《杜甫秋兴八首》大横幅,是写在旧拓片托纸背面的不可多得的精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已近花甲的温同春先生迎来了艺术的春天,应邀到多所院校讲授书法。作品入选省展、东三省书法展。1980年5月,温同春先生颜体楷书陆游《秋晚登城北门》入选首届“书法国展”,这是辽阳唯一入选者,堪称新时代辽阳书法开先河者。因此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而后又被推选为辽宁省书协理事兼评审委员。
温老一生,崇拜陆游。此作后面还用极见功力的行书题了长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坛昌蔚,书风兴盛。温同春先生每天应对各方拜访。社会贤达、百姓都以能求得其墨宝为荣,按今天的说法,可谓粉丝众多,老先生也是有求必应,酬答请教,培养后学,乐此不疲。
温同春先生在1981年3月2日召开的政协辽阳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当选为市政协委员,后来又任政协常委。同时,先生还是民革成员。在1981年,全国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展览上,其诗书作品入选。
伟论高行励后知,举世人民共仰之。
纪念七十周年后,五星高照玉山时。
仅28字,写就了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缔造的新中国。用诗家理念写出了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更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用诗书描绘出“欣逢日月开新纪,喜看江山入画图”的壮美图景。此作同时被收入《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书画展品集》之中。此集收录有孙中山、于右任、鲁迅、柳亚子、齐白石、徐悲鸿、沙孟海、吴作人、启功、沈延毅等,几乎囊括了近现代所有的政治文化名人墨宝,先生书法名列其中实属难得,更显诗书水平与实力。
翰墨春潮方盛日,海内书家蔚起时。
上溯兰亭承正派,更循双楫觅新支。
肆外闳中开巨眼,穷微测妙在深思。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吾师。
转益多师的意思是尽可能多地以人为师,学习与体悟更多学养,广泛学习前人经验,不局限于一家,才能开阔眼界,大有裨益。
这是1982年辽宁省进京书法展览时先生的自作诗作品。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其学术思想的迸发之作,每一句都蕴涵哲思,深究其理,学人精神,参透必要。此作被选入沙孟海先生主编的《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这对当时的书法学习之路有着深远影响力。此诗用典精准,学问深邃,立论审慎,劝学入微。我熟虑在兹,颇受启发,深思久远,妙悟至今。
1984年春,举世闻名的岳阳楼大修竣工,向全国征集诗文书画。萧娴、沈延毅、沈觐寿等名家各有佳作。温先生撰书一联获选:
泛洞庭湖,看万顷水色岚光,四化宏图来眼底;
登岳阳楼,想八方民康物阜,百年大计涌心头。
此联书法出众自不必说,联语锵金戛玉,清辞丽句,赓唱犹古,讴歌盛世。赞美古楼新貌,抒发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怀。
先生重情重义,真诚待人,以书会友,交游广泛。1985年重阳节,我在最初的引荐人曹琦夫妇等亲友的鉴证中,正式圆成了拜师礼。王雪操先生即席撰联加以长跋盛赞!其中一句“更喜六如得贤弟子而智宏得贤师也”令先生和我同喜。时光流逝,至今无成,斯人已去,遗墨证佐。2001年,我收第一个弟子时,先生高兴地题写了六首自作诗祝贺,把老人与我的师生关系写得亲切致深,并寄予厚望,这是先生对我的厚爱,更是我景仰的传承嘱托。学习为重,尊师更重。我觉得这是我辈当下应该自我拷问和反思的善行良心。
先生为人谦和,德艺双馨。身边总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当年辽海书风正盛,书家辈出,温老堪称翘楚。辽宁省大专系统学习书法的教材,采用温先生的书法作为范本。1984年,在杨仁恺先生的推荐下,先生应邀编写《钢笔书法字帖》,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编写期间,我有幸陪同先生左右,在沈阳照顾数月,亲历全程。这本字帖我至今还有保存,翻看之余,颇感亲切。
启功先生有诗句“敢移旧句策殊勋”。唐代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有“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之句。先生借用,改“汝”为“吾”,融汇其诗,认为虚心向前贤学习,多方请教才是自己真正的老师。这种一心向学,能者为师的学习态度,真是人生真谛。“天道健行终至善;人生真谛是长征。”先生用一生践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沈延毅先生以“天行健斋”名其书室,可以说治学、做人理念与温老暗合。沈老对温老了解至深,也评价甚高。1983年,北京民革在京为温同春先生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览。当时81岁高龄的沈老作为辽宁省的书坛泰斗题写“衍水书风”并加长跋来诠释和肯定先生为辽阳的书法旗帜。
同春同志年逾花甲,幼年有书中神童之誉,能书行楷体,老而弥工。近将展其近年作品,请益于都门,予率书四字以壮其行。衍水俗称太子河,盖太子丹避秦处也。
沈延毅 时年八十又一
展览在京举行,盛况空前。名家雅聚,冠盖如云。一时传为京城书界佳话。
1988年,先生创作了多幅作品,第二次进京开个展。沈延毅先生又一次题诗壮行:
衍水书风正,前朝迹尚存。
温君师承继,请益莅都门。
几年之间,两次进京开个展,别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是如今也非易事。
时光步入1993年10月,先生把两次展览和一些精品细致遴选,由北京标准出版社结集出版。刘炳森先生题写书名,徐放先生作序,杨仁恺、大康、王遐举、王廷风、沈延毅、聂成文等多位先生题词。
时间已经过去近三十年,翻阅这本自然泛黄的集子,仍然有一种书法的时代厚重。先生书法的正大气象和传统书法风韵呼之欲出,扑面而来。“字为心画,言为心声”。
前尘不忘,后继当思。当年,杨仁恺先生题写的“颜柳风骨”和聂成文先生题写的“颜骨今风”最为贴切。这也正是沈延毅先生题词肯定的“衍水书风”。这是辽阳宝贵的文化财富,特别值得继承与发扬。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出自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是对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评价。因为北宋时期,柳永词深受人们喜爱,经常被人们唱颂。说明柳永的词通俗易懂,易于风行,盛行于市,传播之广。柳永对后来的词人影响甚大。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
从上面意义上讲,温同春先生的书法,传播何其广远。先生仙逝有年,文化学人、爱好者、收藏家对其书法作品的热情依然有增无减,真可谓影响深远,传之后世。在古城辽阳,先生的书法和名气更是老少咸宜,妇孺皆知。这无疑是其书法赏音者众多,更多的是出现了喜欢先生书法的异代知音。其作品数量多少,丝毫不动摇其价值。这是欣赏者的美好追求和真实写照。
雅俗共赏这个成语,最适合对至美作品的衡量,也所谓欣赏者角度不同而已。对专业角度欣赏者是看法度,对非专业欣赏者是看美度,对文人欣赏者是看书卷气度,对儒雅欣赏者是看脱俗程度,对艺术商家欣赏者是看经济取度,对宣教欣赏者是看实用程度……世间赏音,无出其外。
先生书法皆有所取之广度,如觉言虚,细品其味,多读有年,必有所获。
温同春先生的诗文造诣颇深。以文赞颂,诗词言咏。我从追随先生多年的记忆之中追思。1990年,张学良将军90大寿之际,先生写了九首诗为其祝寿,由阎明光女士转带给张学良将军,颇得嘉许,特与作品合影。
温先生不仅是著名书法家,还是一位饱学之士。一生酷爱文学,尤其对陆游有着很深的研究。所创作的书法作品,很多是书写陆游的诗词。同时,把陆游的报国之情反照于自己的思想内涵之中,用手中之笔记录历史,也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徜徉于自我的艺术世界之中。
1987年立秋,当时18岁的我有机会去大连参观中国艺术节。临行头天下午,我去先生家,因天气尚热,拿着小折扇,想请先生随意写上几个字。当时,先生答应着拿着扇子聊天,天有些晚了,想到也许其为难不喜欢写扇子。告辞时先生说:“你明天早点来,天亮就能写好。”当我第二天一大早来到先生家时,先生把一个包好的扇子交给我,并叮嘱我早去早回。当我登上去大连的列车坐稳后,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折扇上不仅录了陆游的七律《书愤》,还写了长跋:
剑南诗稿九千三百余首,至今千载,万人传诵,《书愤》一首,尤为脍炙人口。多年来,余颇爱放翁之诗,以其寄托遥深风骨遒上,毎一读之则思潮为之澎湃。昨日傍晚,智宏贤生来舍,言明日赴大连参观全国艺术盛会,出扇嘱书。丁卯立秋第二日黎明前三点写于灯下。
我看到这把小折扇,既感恩于得到先生墨宝,又感恩老人家黎明前3点还在写这把小扇子,本想先生随意写几个字,没想到老人家如此认真。写了将近200字之多。可敬可爱的老人,严谨治学的先生。捧读先生作品,发思古之幽情,叙今人之乐事。摅怀自臻,真情入理。
2000年春节前两天,我由北京回辽过年,到达第一时间,就去看望已经78岁高龄的恩师。很久未见,先生谈兴很高,聊了很久。读诗词,论书法,嘘寒问暖,好不惬意。临别时我说,过两天去给老人家拜年。大年初一,想必老人全家团聚就没去打扰,本想初二再去,结果初一下午,书友来访,带来了一封先生刚刚写给我的信。真情实感,满纸云烟:
己卯年,平安地过去了。把这本台历珍存起来,作为宝贵的纪念品。
我七十八岁这年,顺适自然地度过了,当深深回忆,认真总结。
老年的时代,正在平安的,顺适的过着,可以自愉悦也。应当深自认识,应当正确地使用珍贵的——自己的晚年光阴。
前日来舍,谈及放翁,今将对其景仰之情写与贤生。
放翁的一生是在“壮志未伸”的情况下度过的。可是,他读了许多书,更作了近万首的诗传世。并且做了几任县官和长吏。
可敬的伟大诗人!可爱的爱国精神!
庚辰年正月初一午间,静静沉思,写了这几句话。
智宏贤生存之 温同春
透过这些文字,可以隐约觉察到,老人对放翁的思想感情是我辈难以企及和望其项背的。“俯而拾者易,仰而企则难。”老人造诣高深,只是过于低调,不事张扬,诗名被书名所淹罢了。
同年,又一次回辽探亲,前去拜望。临别时,老人从抽屉深处取出一叠纸交给我,并告诉我回去慢慢看。回家后我打开先生交给我的那一叠纸。是两张空白宣纸夹着的多张先生抄录的陆游词,纸张大小相同,薄厚却不一样,每张近一平尺。楷、行、草诸体十分精细,《南乡子》《浣溪沙》《点绛唇》《风入松》《杏花天》《太平时》均有,8页之多,看上去不是一次写成,那次,我眼睛湿润了……
温先生在书论方面也有着自己独到见解。唐代孙过庭是二王书法的践行者。《书谱》草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其相比。笔墨精好,神采焕发。不仅是一部文辞优美的书论著作,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温老对卷中融合质朴与研美书风,运笔中侧并用,以及目不暇给、笔势的纵横洒脱以达心手相忘,都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解读。我曾多次聆听先生对《书谱》的释讲和示范。
温同春先生书名远播日本,先生精通日语。1987年5月,我有机会去参加中日青少年书法大赛。按当时的要求,需要一份中日文对照的简历,先生便用日文为我工整书写,我在这次比赛中荣获了大奖,是与先生之助分不开的。这份简历我当时复印派用,原稿保存至今。转瞬正好35年,翻阅此件,真是感从中来。先生的日文硬笔书法,这幅真可以称为凤毛麟角了吧。
温同春先生93岁的人生,时代历尽百年。我们理性思考先生的翰墨人生,其无疑是一位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和践行者。这种守望的艰辛,历尽百年风雨的人生可谓纷繁复杂。其书法从来没被旁门左道而污染和俘虏。这是一种在坚守中的创造,也是一种创造中的定力,更是一种文人修为和精神风骨。正是先生座右铭的“人生长征”。我们应该由衷地向先生致敬!向先生学习!
先生的性格正如先生的名字一样,好似学术春天的使者,温和同春,被褐怀玉。
欣赏先生的书法,没有剑拔弩张,没有任意弛张,既介乎于法度之中,又飘然于慎独之上。初看似平和淡雅,细品忽奇正相生。也正如先生的名字一样,温和同春,心神六如。
可以说,温同春先生最后30余年,我是重要亲历者。对于先生的百年人生,我也做了广泛研究与深邃思考。
我向先生请教多年,先生对我的教导都是循循善诱,题词鼓励。使我受益匪浅,深感其恩。在先生的指导之下,当时,十几岁的我小有成果。我18岁生日时,先生写了一首诗并加以长跋赠给我,堪称温老书法上品,是我重要收藏,珍惜至今,感动至今,催我进步。
海内书风方盛际,正值年华及壮时。
精通妙理须勤奋,继往开来切望之。
(丙寅冬至后五日)
智宏贤契从吾学书时逾五年矣,精心恳习于真草隶篆,皆有可观。年来,国内书展连续中选,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为其生日,年已满十八周岁矣,此后,正一刻千金之时,展望未来,深寄厚望,赠诗抒意,愿勉力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书写的自作诗8首入选第五届“书法国展”,成为继温先生之后,第二个入选“书法国展”的辽阳人,并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先生非常高兴。此后,对我多次以诗相赠,其中多有鼓励和赞许之词,在此不赘抄录,以免自吹之讥,心中默念先生对我恩好就是了。
问学先生30余年,老人赠我的墨宝,可谓多矣。我都精心收藏,尽善保护。我手中先生的墨宝,多未装池,生怕失去老人的真实气息。我重感情,更感恩先生对我的教导。多年来,不管在首都北京,还是在家乡辽阳,身边总是存放一些先生的墨宝。最为惬意的事,就是夜深人静之时,小心翼翼地打开那些自然老旧未经装潢的先生遗墨。认真欣赏,用心揣摩。从中汲取营养,获得自信。忆往昔,每张字都是一个与老人家交往的故事。这些墨宝并非黑白世界,先生的关怀温度和多彩人生跃然纸上,先生留给我的所有遗墨,都是鲜活的思想遗产、文化财富。中规中矩的上上经典是薪传正脉,永留世间。
祈愿先生涅槃重生,乘愿再来。
(顾智宏)
顾智宏:1969年12月生于辽阳,著名文化学者,辽阳市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阳文化名人。
少时师从温同春、沈延毅先生。稍长在北京先后得到启功、赵朴初、溥杰、季羡林、吴作人、大康等诸多名师指授。作品先后荣获全国电视书法大赛、日本“每日新闻”奖等多项大奖,入选全国第五、第六届书法篆刻“国展”等大型展览。注重和主张书法的实用性,创立了点画精准,结构唯美,学术界称“顾体”的《顾智宏书体字库》。近年来,致力于古籍整理和出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