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月活动计划在6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举办。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本次活动月,由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旨在全面展示辽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积极探索“非遗+”创新实践,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满足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本次活动月将立足线上、线下两大活动阵地,采取展示展览同步、直播录播结合的多元方式,策划推出六项内容。其中,线上活动包括“云游非遗·影像展”、非遗购物节和非遗大课堂;线下活动包括精艺传承夺天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技艺专题展、我们的节日·非遗乡村行——端午主题展以及非遗嘉年华——沈北万达活动周。通过“非遗+互联网”“非遗+商场”“非遗+景区”“非遗+文物”的方式,展现“融合”“创新”“传承”“共享”的宗旨内涵,从而激发非遗活力,助力乡村振兴,真正实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云游非遗·影像展
活动时间:6月11日至6月17日
云游非遗·影像展集中展现了辽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影像记录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辽宁自2016年启动此项工作以来,先后有38名传承人获批立项,在已提交结项的近20个项目成果中,有5项被评为全国优秀项目。此次影像展除了对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赵志国、汪秀霞,复州皮影戏宋国超,古渔雁民间故事刘则亭,凌源皮影戏刘景春5项优秀纪录片进行展播外,还精选了庄河剪纸韩月琴、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吴吉山2部最新完成的记录工作综述片,在新媒体平台进行首播。通过7部纪录片展现7名传承人的心路历程,也透过这些传承个体折射非遗保护群体在技艺传承、文化守护方面的群像,进而增进人们对于非遗保护群体、传承群体的了解,激励和影响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投身非遗保护,共同守护精神家园。
非遗购物节
活动时间:6月1日至6月30日
非遗购物节是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促进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融入生活的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也是继2020年首届非遗购物节之后,辽宁第三次策划开展此类活动。本届非遗购物节包括“云探店”“云直播”“云推介”三个版块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对辽宁非遗好物进行推介。其中,“云探店”和“云直播”,突破传统的邀请传承人做客直播间的方式,跟随主播的视角,探访那氏旗袍制作技艺、方式皮箱雕刻技艺、沈阳胡魁章制笔工艺、李氏糖人制作技艺、沈阳满族刺绣等非遗项目的传习所、工作室和店铺,通过一播双用的方式,制作时长不等的内容,让观众在游、逛、学的过程中,更直观地了解身边的非遗名人、非遗名店和非遗名品。“云推介”将精选端午节纸葫芦、本溪满族荷包、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大连老黄酒酿造技艺、老胡家烧鸡制作技艺等80个具有辽宁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按照“非遗好物”“剪纸刺绣”“家乡美食”进行分门别类的推介,借助辽宁非遗的自媒体平台,畅通线下产品与线上展销渠道,实现传承人和观众的无接触交流。
非遗大课堂
活动时间:6月1日至6月30日
非遗大课堂是在非遗公开课的基础上,推出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活动。此次非遗大课堂将雅俗共赏融入一体。一方面将课堂与讲堂融合,邀请岫岩玉雕、阜新玛瑙雕、琥珀雕刻、松花石砚雕刻技艺、大连核雕、传统锡雕6大雕刻类项目非遗传承人做客辽博讲堂开展专题讲座,在“讲述”与“展示”的过程中,解析雕刻技艺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邀请非遗传承及专家学者以线上授课的方式,讲授评剧(韩花筱)、京剧、古琴、皮影戏等辽宁特色非遗资源,将专业解析和艺术赏析相结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知识普及与教学相长。
精艺传承夺天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技艺专题展
承办单位: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文化艺术工程中心
活动时间:6月11日至8月14日
活动地点:辽宁省博物馆
非遗雕刻技艺专题展,是在“当青花遇上剪纸”和“珍瓷剪影”两次成功的创意展基础上,对“非遗+文物”融合展示的又一次有益探索。此次专题展以辽宁特有的矿产资源非遗项目作为展示对象,遴选了鞍山的岫岩玉雕、阜新的玛瑙雕、抚顺的琥珀雕刻、本溪的松花石砚制作技艺、大连的核雕、锦州的传统锡雕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7位传承人的470件雕刻类作品走进辽宁省博物馆,与馆藏的相同材质、工艺相近的文物一起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展览。期间,6个非遗项目传承人还将亮相展览现场进行技艺展示、开展专题讲座。此次雕刻技艺专题展意在借助“有形”的器物,展现“无界”的匠心,通过“物”与“艺”的融合创新,追寻传承悠久的工匠精神,彰显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让中华文脉在新时代得以更好的延续和发展。
此外,还在儿童节及端午假期期间举行了我们的节日·非遗乡村行——端午主题展,非遗嘉年华——沈北万达活动周等精彩的活动,让全省各地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