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凌晨1时,著名编辑家、评论家林建法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73岁。因疫情原因,没有举办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5月26日清晨,在沈的少部分亲友以特别的方式送别了这位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的亲历者、见证人和功勋者。
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著名作家莫言、贾平凹、阎连科、阿来、苏童、叶兆言等,著名批评家刘中树、陈思和、王尧、孙郁、白烨、张新颖、吴俊等以及各相关单位发来唁电、唁函。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滕贞甫、副主席金芳,辽宁省文化集团党委常委、副主任杨世涛亲往家中吊唁并慰问亲属。
在沈文学友人丁宗皓、高晖、刘庆、韩春燕、李桂玲等参与最后送别。
林建法,福建人,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三十余年,半生心血倾注于《当代作家评论》,发现、扶持了众多优秀作家,培养了大量文学评论人才,为中国当代文学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著名作家、批评家发来唁函
26日当天清晨,天阴沉沉的,在沈部分亲友共同送别林建法最后一程。沈阳天空凝郁,降起大雨,告别仪式结束时,阵雨稍停。
早在林建法病逝的消息传出时,文学界已悼念声声。复旦大学中文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常熟理工学院、《东吴学术》编辑部、《花城》出版社、《花城》杂志社、辽宁出版集团、吉林大学文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苏州市相城区人和文艺基金会等外埠同仁机构,纷纷发来吊唁信函。辽宁省文化集团、辽宁省作家协会、辽宁大学文学院等省内文学机构领导亲往吊唁。
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全体同仁表示:建法先生是当代中国杰出的文学家编辑家,尤其在他主政《当代作家评论》时期,为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文学评论事业殚智竭虑,呕心沥血,贡献了他全部的热情与才智。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几代同仁皆受到他无私的提携与勉励,此恩此德,我们铭刻在心。
文学界著名作家莫言、贾平凹、阎连科、格非、苏童、阿来、李洱、东西、范小青、迟子建、蒋子龙、叶兆言、叶弥、小海、韩松、李森、梁鸿、林白、刘庆、高晖、夏商、任白、麦城、刁斗、柳营、素素、陈昌平、薛涛、于晓威,著名批评家宗仁发、程永新、陈思和、吴义勤、张新颍、栾梅健、王尧、陈众议、孙郁、刘中树、蔡翔、黄育海、季红真、潘凯雄、张清华、王必胜、郜元宝、谢有顺、汪政、晓华、范培松、何平、王侃、季进、何言宏、贾梦玮、王新、罗振亚、张学昕、段崇轩、胡剑栋、黄平、金理、胡胜、刘恩波、史国强、梁海等,也纷纷发来唁函,表达了各自对林建法的怀念与哀悼。
30年来他的生活和文学几乎融为一体
1950年11月7日,林建法生于福建省连江县晓澳镇,1970年参军入伍,作为新闻通讯员开始他的文学起步。197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自愿申请支援西藏,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此后他辗转到《福建文学》《当代文艺探索》编辑部做编辑,开启了此后的编辑生涯。
1986年,林建法调至辽宁省作家协会,在刚刚创刊两年半的《当代作家评论》做编辑。这份工作延续至他的后半生,从编辑、法人代表、副主编至主编。三十多年来他的生活和文学和《当代作家评论》几乎融为一体,他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时段的发展历程。
林建法倾注半生心血的《当代作家评论》,在文学界、期刊界影响深远,屡获期刊类奖项。这份刊物在林建法的主持下,始终密切关注当代创作和文学现象,已成为了解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与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重要文本。
林建法多次策划重大文学学术活动,主办过贾平凹、莫言、王安忆、阎连科、苏童、格非、范小青等当代重要作家和陈思和等重要批评家的研讨会,并策划举办了“长篇小说文体研讨会”“小说现状与可能性对话会”“华语文学与世界文学高峰论坛”等许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会议。
他本人编辑出版过一百多部书籍,也先后获得辽宁省十佳编辑、东北三省优秀社科编辑、第四届辽宁文学奖、首届“辽宁省期刊人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第二届“春申原创文学奖”文学编辑成就奖等荣誉,2006年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以杂志为平台 为批评家发声助力助威
林建法对文学葆有始终如一的热爱,以一颗赤子之心对待文学作品,扶助了大量年轻作家,培养了大批文学批评新锐。他认为,杂志要做的就是搭建多种多样的平台,为批评家的发声创造机会,也为他们与作家的交流提供渠道。
“林建法几乎是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克服种种艰难,使《当代作家评论》在艰难中愈发生气勃勃,在艰难中愈发显示出其个性与价值。……在这个空间里,批评与创作的交流与交锋、批评家和作家的成长与成才是中国当代文学发生现场极为生动的场景,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林建法30年的编辑生涯,也因此而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第二届春申原创文学奖文学编辑成就奖授予林建法时这样评价。
福建同乡、批评家谢有顺追忆道:他的固执与无私,他对文学的热爱,让人思之动容,难以忘怀……比如,尤凤伟长篇小说《中国一九五七》,还在手稿阶段,他看了就为之叫好,马上帮他张罗改稿座谈会、评论小辑;莫言《檀香刑》、格非《人面桃花》刚面世,他就意识到这是作家本人的重要转型,很快就组织了作品的评论专辑;他在杂志上和王尧教授等人合作,创设“小说家讲坛”“诗人讲坛”,编发小说家、诗人的演讲稿,这些文字,保留着口语风格,与固有的严谨、规范的评论文章大不相同,使刊物文风不再是板着同一副脸孔,而这些讲稿,反而成了引用率最高的一类文章;他很喜欢于坚的诗和诗论,组了不少文章重点研究他,《当代作家评论》一度还成了最关注当代诗人的理论刊物。
来自师友们的遥远慰籍与祝愿
文学期刊《作家》2018年第5期刊发了王新、魏传金与林建法的访谈录《谦谦美玉 汤汤沧海——林建法访谈录》,详细记录了林建法从走上文学之路、主编《当代作家评论》、策划众多重要学术会议、主编众多刊物,到与中国文坛作家、批评家之间的交往等细节。这是一篇深入了解林建法办刊经验与文学理念的重要访谈。
文学期刊《鸭绿江》2021年第11期策划推出了专栏“重现的镜子.林建法卷”,刊发刁斗的主持人语《撕碎,撕碎,撕碎了是拼接》、林建法旧作《序言》《论文学创作中的情感活动》、汪曾祺赠林建法的诗画、潘凯雄《编辑林建法》、丁晓原《林建法先生在“东吴”》、李桂玲《话说林老师》、王尧《建法,你好吗?》、何平《林老师》、周立民《一些需要注释的记忆——关于林建法老师》,从文坛友人的角度记录林建法的文学情怀、工作与生活的细节。
文学评论期刊《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年第1期刊发了“名家视野·林建法”特辑,其中包括莫言《建法兄安好》、贾平凹《说林建法》、陈众议《莫言的意义——致敬林建法先生》、陈思和《肝胆相照真兄长——林建法与他的编辑风格》、王尧《一份杂志的个人印记》、张学昕《建法兄的“心事”》等文章,从不同角度道出林建法之于当代文学的重要价值。
正如作家鲁敏所感慨的:“林老师在文学上的致力与影响力从这份特辑上略见一斑,那一期也是师友们的遥远慰籍与安好祝愿……”
其中,陈思和写道:“老林的生命状态始终是饱满的,盛满理想,仿佛永远不知道疲倦似的。正因为他拥有这样充沛的生命素质,他在文学编辑的岗位上,就注定不会平平庸庸地混日子,也不会把刊物看作是自己饭碗而小心翼翼地经营,他注定会把刊物做成一个广阔的平台,召唤各种文学力量,来导演一场有声有色的历史壮剧。”
张学昕认为的林建法,“许多‘心事’,其实,就是在对一个文学梦的追逐的过程里,因为渴望完美所遇到的迷惑、思索、纠结、犹疑,实质上也是该如何坚守,如何不‘妥协’的问题。”
贾平凹形容:林建法就是个在外者,爱折腾,有风云,能大能小,忽隐忽现,即便不是个游龙,也是个浪人,行者。
在今年2月12日的朋友圈里,林建法的夫人写下:“刚把朋友们评老林头的小辑,读给了他听,他哭了。”
“被封印的伟岸的文学之灵”
“他放不下他的文学,放不下他的朋友。在他不能说话的状态下,他仍然面对电脑,甚至单手打字。单手也不行的时候,他该是怎样的无奈啊,这相当于剥夺了他的工作,停掉了他的生命。他失去了语言,所有的想法,再了不起的想法也全然无用,一个伟大的灵魂被封印了,一个文学的精灵世界变得幽暗寂静。”作家刘庆这样描述林建法生命的最后时刻。
作家李森在为云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文学批评与写作》授课时,介绍了林建法对当代诗人、作家和学者的培养,以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究和批评作出的巨大贡献,全体师生在课堂上起立默哀三分钟,师生泪下。
朋友们眼中的林建法,永远纯粹,永远执着,永远闪烁着点点滴滴的光芒。
文学评论家吴义勤说:建法先生是中国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开创者,是众多批评家和作家的良师益友。现在先生虽远去,但他的人格魅力、他的精神会永存在我们心中,他所热爱的文学批评事业也必将会代代承传,不断发扬光大。他的名字将会被深深镌刻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的史册上。
同为编辑家的懿翎说:他用一已之力感动文坛,他通透如亭,傲骨铮铮。他将一个编辑的气质和才情推到了极致,之所以痛惜他的离去,是一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评论杂志主编今生不再;
作家、文学批评家高晖认为:他以一己之力,认定、集合、推出、持存、经典化一大批当代作家和当代文学作品;中国文学期刊史、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对他都无法绕道而行。总之,林建法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人物。
林建法在亲友的怀念中离开了,然而他所留在人世间的那些温度仍在,正如评论家何平所感慨的那样——“怀念他给予的那些美好”。
部分著名作家、批评家和高校文学院系唁电悼文:
作家格非:
建法是我们最敬爱的兄长,多年来一直为中国当代文学殚精竭虑,我们将永远缅怀他的美德和智慧,永远感念他对广大写作者的关爱和帮助,永远铭记他的教诲和期望。
批评家孙郁:
惊悉建法兄病逝,万分难过。遥忆当年,兄英姿勃勃,胸怀伟业,辗转南北,助力于文坛,引天下文人聚于林下,文章之风一时盛焉。弟亦得垂爱数年,侧身批评界,受益良多。兄耿介正直,心怀爱意,一生助人无数,精神之光,润泽天下。济世之功,当被世人所记。
批评家白烨:
林建法先生视文学刊物为生命,把文学编辑当成神圣的事业,一生都在为刊物编辑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是作家、评论家的良师益友,是中国当代文学编辑的楷模与典范。
学者刘中树:
林建法从事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工作三十余年,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始终对文学葆有赤诚之爱。在他主持《当代作家评论》期间,他以刊物为阵地,为当代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的推广传播助力,扶植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研究、文学评论人才,这些宝贵财富嘉惠后人。林建法先生以其独到、深刻的文学视角和宽广仁厚的学术胸怀为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林建法先生是我系1977级系友,是华东师大培养的优秀作家编辑群体的重要代表。他担任文学编辑三十余年来,敬业勤勉,开拓创新,为文学期刊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热忱和理想。林建法先生编辑刊物眼光独到,思维活跃,为人处世诚挚恳切,襟怀坦荡,他的离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重大损失。
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全体同仁: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多年来,林建法先生将对文学的赤爱之心全情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工作中来。他以《当代作家评论》为阵地,推介当代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组织各种文学选本编纂,培养各类文学研究人才,为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
林建法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编辑家,是新时期文坛的重要推动者和见证人,以其超凡的见识、罕有的热情和独异的风格,为文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职业生涯本身,就是当代文学的一部传奇,一座丰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林建法先生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以文学编辑为终身志业,为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文学评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贡献。林建法先生在担任《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期间,思维开阔、兢兢业业,他密切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现象,通过搭建各类平台传递强有力的批评声音,以批评的方式参与当代文学与文化建设,捍卫了文学的尊严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