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始春终寒,周而复始,是中国古代“制天命而用之”的科技哲学典范。2016年11月30日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夏季第一个节气——立夏。
立夏节气的由来和习俗
立夏习俗
1、迎夏仪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旧时,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还要 “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2、疰夏绳
旧时,用五色丝线于立夏日系于孩童的手腕等处,寓意消灾祈福不得疰夏病,丝线被称为“疰夏绳”亦称“长命缕”。
3、斗蛋游戏
过去,每当立夏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将一些鸡蛋、鸭蛋或鹅蛋煮熟,用冷水浸泡后再套入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
4、立夏“秤人”
立夏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户外悬秤于大树下,为小孩和老人称量体重,以检验一年来身体的变化。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5、忌坐门槛
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 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30年代《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俗传立夏坐门坎,则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阶,如坐了则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门槛),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方可解魇。
古诗雅韵听立夏
“过了荼蘼与素馨,一春风雨欠追寻。却从立夏晴多日,策杖闲来看绿阴。”行在喧喧尘世,我们都应该有一颗感知四季的草木心,此时,可偷半日闲散,可烹一壶淡茶,可尝几颗青梅,静享浅夏好光阴。我们一起和焕新学子领略立夏古诗风韵。
童心笔绘多彩立夏
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节奏,给孩子们以完整的滋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愿孩子们在二十四节的周而复始和生生不息中,感受每一个朴素日子的优雅美好,获得更多来自大地的力量。愿用简单的画,感受美好的世界!
舌尖齿隙里的立夏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诗意栖居的创造,衣食农事,依季候而作,随岁月流转。中国古人从天人合一的基础所观察到春、夏、秋、冬的四时现象,也用食材感知季节的变化,提醒着人们四季和时间。
“二十四节气”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传统文化瑰宝,需要我们的孩子们认真学习和传承。岐山一校《二十四节气课程》的陆续推出增强了学生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助力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次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旅行。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