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诗词创作的价值理性
——评都本伟新诗集《诗意栖居》
刊于《理论界》2022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张思宁,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学者,专栏作家,毕业于辽宁大学,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妇女联合会执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参事,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辽宁省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获得辽宁省“五一”奖章,辽宁省巾帼十佳,辽宁省“三八”红旗手称号,辽宁省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辽宁省“建言献策建功立业”标兵等荣誉称号。担任辽宁省家庭教育学会会长;辽宁省哲学学会秘书长;辽宁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心理咨询师行业协会副会长;辽宁省周易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21世纪哲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摘要
本文从分析心理学的视角阐释了都本伟党史诗词创作的价值理性,揭示了隐喻在党史诗词中集体无意识与集体意识之间相互作用蕴藏的信仰力量,以及都本伟在价值理性意义下揭示的信仰的心理根源和通过党史诗词所表现的一直被心理学忽略的集体心理的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特殊年份里,都本伟教授出版的新诗集《诗意栖居》〔1〕中有多首他拜访“红色纪念地”后创作的诗词,尤其是他用诗词撰写党史人物传记,在这些诗传中他没有转述传主的传奇、逸事和故事,而是将党史中带有共性的信仰情结、勇敢情节和理想情怀,既在诗情的集体无意识中蕴含,又在信仰的集体意识的母题中展开。诗词的意识流、自由联想超越了人物传记的领域,用诗词歌颂党史人物,反映了他用诗词表现人物伟大业绩的探索能力,其创作具有明显的哲学化趋向,唯美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历程,这给他长期探究信仰的价值理性提供了直接的契机。都本伟诗词创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一“英”字,如英雄、英姿、英豪、英明等等,等义的有“雄”字,即雄鹰、雄风等,隐喻英烈;其次是“世”字,即旷世、世上、万世,隐喻时间与永恒;再次是“峰”字,即单峰、双峰和群峰,隐喻不可超越的伟业等等。其诗词用“英”“雄”“世”“峰”搭建了党史人物完善人性的架构,这些字眼凝聚了人类从古至今的英雄崇拜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非肌体遗传的集体意识遗传的全息缩影,从这种意义上而言,他的诗词不仅是党史人物的“诗传”,而且是党史人物的“诗词评传”。都本伟的诗词不是哲学文本,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到哲学化趋向构成了他诗词创作的实质。撰写党史人物和事件的诗词评传,不止于是党史,亦不止于逻辑,亦即单纯地在图书馆和书斋里是不能研究出来的,而必须亲临党史人物的出发地——故居或事件发生地,去诗意地叙述党史人物与重大事件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在哲学视域中解析、解读和解释从古至今蕴藏于深不可测的集体无意识之中的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本源、本性和本质,承担了将信仰根植理性的使命,亦即诗词已成为弘扬、传播、领受共产主义信仰的道场。
一、党史诗词的特征是用“文字漫画”描绘信仰的价值理性
都本伟党史诗词创作的特征是用“文字漫画”象征、隐喻、凝缩党史人物的人生价值和意义。都本伟党史诗词创作以党史人物故居为蓝本,那些现存的物质碎片经过隐喻或转喻,勾勒出凝固在时光中的信仰的自然伟力。存留的物质碎片无法用严格的哲学命题描述,却可以用“文字漫画”表达无限意蕴,准确无误地表现信仰的基调。诗词用“英”“雄”“世”“峰”作为“文字漫画”的线条,在集体无意识感性的意境中表现集体意识理性的语意,隐喻犹如可以转述、联想故事的“漫画”,文字比线条的意蕴更丰富,比视觉效应更深刻。诗词创作通过极简的用典和辩证的出典,用“文字漫画”揭显、再现英雄群体敢于牺牲的集体意识,这无疑是那个时代奔赴理想社会的滚滚浪潮。故居是心灵回归的栖居之地,“文字漫画”通过用典遥望、眺望和回望英雄,在生与死的交织中探寻信仰的本源。他在《颂骄杨——杨开慧故里感赋》〔2〕中写道:“板仓热土诞骄杨,经历沧桑风雨狂。北逝湘江君去远,南塘清水卫国殇。廿九献身何所惧,千字情书诉衷肠。神州齐赞骄杨美,蝶恋花开四海扬。”“文字漫画”典中有据地描绘了杨开慧烈士的传记,“骄杨”选自毛泽东的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都本伟特取“骄杨”隐喻爱情的伟大,以爱情言志信仰,以信仰意涵抒情,在信仰中汲取力量,以爱情参悟永恒,在爱情与信仰的相互映射中蕴藏爱情与信仰的遇见;词牌“蝶恋花”激活集体无意识时可生成爱情的原始意象,用蕴藏在“骄杨”中关于永恒爱情的联想转喻信仰永恒,又用“蝶恋花”隐喻信仰的价值理性。“南塘清水卫国殇”折射出集体无意识意境的圣洁信仰和集体意识理念的坚定信仰的本质,兼具了历史的真实性、主旋律的政治性和诗词的规定性;“廿九献身何所惧”表现了在生命最后的刹那间,为信仰放弃生存而选择死亡的豪情壮志,在集体无意识层面给予读者巨大的心灵震撼,进而生成为理想献身的感性激情和理性智慧;“千字情书诉衷肠”析释了爱情的本真、本义和本质,在维特根斯坦的美学意境从“永恒的角度去看”对爱情的执着追求,隐喻信仰的美学境界;“神州齐赞骄杨美,蝶恋花开四海扬”隐喻、转喻爱情与信仰的辩证逻辑关联和社会意义,实现了感性(集体无意识)和理性(集体意识)的完美统一。那些散落在杨开慧故居的物质碎片,潜伏着信仰的秘密,蕴蓄深厚的信仰加持爱情的力量。
都本伟对党史人物行为内蕴的反思、解评和颂赞,抽象、浓缩、全息地展示了党史人物的初心和使命,意蕴深邃的“文字漫画”邀集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历时百年血与火的淬炼,用抛头颅洒热血的传奇式样,唤醒读者集体无意识的英雄崇拜。都本伟以邓恩铭和韦拔群故里的物质碎片为线索,用“文字漫画”再现了无产阶级集体意识的力量。他在《红水河之歌——韦拔群烈士故里行》〔3〕中写道:“红河水绕到东兰,拔地群峰起高山。魁星楼上运筹策,北帝岩下武文研。满门被害终不悔,断头怒视慑敌顽。八桂大地留风骨,革命雄风四海旋。”诗词的“自注”为“文字漫画”留白,限定读者在集体无意识情境中再现史实,并在集体意识中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红河水绕到东兰,拔地群峰起高山”讴歌着共产主义信仰传播的力量,“拔地群峰”巧妙地把韦拔群的各字嵌入诗句,“群峰”中的高山是峰中之“峰”,隐喻韦拔群烈士的卓越;“魁星楼上运筹策,北帝岩下武文研”用魁星喻指党史人物是英雄,“自注”中作者提示“运筹策”指韦拔群当年曾在魁星楼上与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农民武装斗争,“武文研”指韦拔群曾在北帝岩里举办了广西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那里研读马列,操练士兵;“满门被害终不悔,断头怒视慑敌顽”评析了英雄为信仰而死的革命意志,“自注”中提示“满门被害”指韦拔群为革命牺牲了十七位亲人,“断头怒视”指韦拔群因叛徒出卖,被割下头颅,壮烈牺牲;“八桂大地留风骨,革命雄风四海旋”隐喻英雄的伟业与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一样永恒。读者在集体无意识和集体意识之间穿梭,尽管无法回到史实现场,却在史实的重构中探求生命终极问题的切入点。
都本伟党史诗词在“文字漫画”中嵌入重大的党史事件,展现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奔赴理想社会的集体意识。不同时代集体无意识具有不同内涵,一旦被破译便成为那个时代的集体意识,集体无意识离开集体意识便失去意义。英雄的内涵在集体无意识和集体意识中是永恒的,诗人用诗词追溯其根源,进而揭示集体无意识与集体意识关系中蕴藏的信仰的价值理性。都本伟在《谭平山故居感怀》〔4〕中写道:“南粤江山有奇峰,一代谭公诞高明。五四风潮闻鸡起,二一建党立初功。国共合作中流水,南昌起义为枭雄。披甲岂在主战场,落日西沉月东升。”重大党史事件在不同时空穿越,“文字漫画”突入现时的意象揭掀史实,抵达趋赴理想社会的深层逻辑。“南粤江山有奇峰,一代谭公诞高明”评赞“谭公”的伟绩,借用地名“高明”隐喻“谭公”智慧;“五四风潮闻鸡起,二一建党立初功。国共合作中流水,南昌起义为枭雄”将“谭公”同“五四运动”“建党”“国共合作”“南昌起义”的伟业串联在一起,围绕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集体无意识对党忠诚的感情,表现趋赴理想社会的集体意识为党献身的理想,在生与死的考验中被革命群体的认同,这正是至今未变的英雄内涵;“披甲岂在主战场,落日西沉月东升”将“日西沉”“月东升”的用典和出典,诗意地表现英雄穿越时空不畏挫折对共产主义事业坚贞不屈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谭公”不仅是“谭公”,而且隐喻着趋赴理想社会的集体(公)意识。都本伟在《邓恩铭烈士故居感怀》〔5〕中写道:“百年沧桑数风流,铅华洗尽忠不休。荔波城里童心在,樟江水上始放舟。嘉兴红船显身影,胶州暴动遭割头。舍生忘死英年逝,浩气长存震九州。”这首诗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集体意识在个体历史中一次性展开,意蕴奔赴理想社会的集体意识会前赴后继地在向死而生和向生而死中获得永恒。“百年沧桑数风流,铅华洗尽忠不休”具有双重意象,既展示了邓恩铭烈士的苦难辉煌,也隐喻着共产党人的苦难辉煌,还意喻共产党人将再创辉煌;诗词将党史人物“荔波城里”“樟江水上”“嘉兴红船”“胶州暴动”串联起来,表达英雄的英勇,尽管没有突出集体无意识的作用,却突显集体无意识的情感,以及集体意识支撑的集体无意识行为;“舍生忘死英年逝,浩气长存震九州”歌颂蕴藏在英雄身上的永不离去的信仰的价值理性。将时代质感浸润在集体无意识中,镶嵌在基因中的非理性激情支撑着集体意识的现时意义,亦即印刻着初心、使命抽象信仰的价值理性存在于集体意识之中,具象意义是在奔赴理想社会的使命中不惜牺牲一切。
二、党史诗词的核心是在“史诗”与“诗史”同构中揭示信仰的价值理性
都本伟党史诗词创作的核心是在史诗与诗史同构中评析党史人物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诗词是史诗与诗史的交响曲,所表现的非理性情感和可供读者遐想的词汇,将激活读者的潜意识,并在对党史的理性联想中创作出革命先驱的信仰故事。党史诗词有别于其他诗词的言志与抒情,字面意义是史诗,隐喻却是诗史,诗词既是史诗,也是诗史,在史诗与诗史同构中交汇集体无意识与集体意识。都本伟用同样的文字表述着史诗与诗史的双重蕴涵,史诗与诗史在集体无意识联想中遇见,而后会在集体意识中弥散,寄寓的情感、价值、理念同理想社会的价值目标高度契合。都本伟在《百年独秀——参观陈独秀旧居感赋》〔6〕一诗中展现了陈独秀的风骨、作为和使命,这是具有崇尚色彩超越时空的回应、遇见。诗词深沉、敬畏、虔诚的文字交汇出史诗与诗史的润泽、光芒与恢宏,仿佛遇见光阴流转中的故人。诗中写道:“世上难有不凋树,人间易折是英雄。中国百年有独秀,宁折不弯震天行。铁锤砸向旧世界,檄文痛骂众枭雄。历经坎坷终不悔,是非功过后人评。”本诗中的英雄是时光淬炼出的英雄,“世上难有不凋树,人间易折是英雄”意蕴了英雄虽死犹生是永不凋落的大树,狭义上将传主同党的初期历史联系在一起,广义上同人生价值和意义联系在一起;“中国百年有独秀,宁折不弯震天行”意蕴了后人不仅敬仰他崇高的精神,也敬畏他的风骨;“铁锤砸向旧世界,檄文痛骂众枭雄”意蕴了他的作为和英雄内涵的确认、延展;“历经坎坷终不悔,是非功过后人评”意蕴了他的使命,以及信仰的价值理性的本源、本然和本真。诗作历史地讴歌了从过去到现在的史实,是一部关于陈独秀的史诗;诗词理性表达了趋赴理想社会的意志,又是一部关于陈独秀的诗史。
都本伟以党史的史迹、史实、史事为创作素材,让党史人物在史诗与诗史中历久弥新。史诗与诗史的论域、术语、论证方法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用比喻、渲染、磅礴的意境表现集体无意识;用抽象、隐喻、象征的意志展示趋赴理想社会的集体意识。他在《百色行》〔7〕中写道:“右江绕过百色城,江阔水缓,两岸列奇峰。三月春来满眼绿,百花鲜艳草茂生。当年百色风雷动,红旗漫卷,战地炮声隆。而今壮乡安宁景,山水秀丽人有情。”全方位地激活思维与感官的链接,阅读的感觉是史诗,隐喻却是“百色起义”的诗史。“右江”“百色城”隐喻了“百色起义”“右江暴动”,“奇峰”隐喻着领导起义的邓小平等共产党人的伟绩。“右江绕过百色城,江阔水缓,两岸列奇峰”中江名、地名和奇峰都具有双重意义,史诗般地抵达集体无意识,又诗史般地抵达集体意识;用“三月春来满眼绿,百花鲜艳草茂生”隐喻在生生死死的轮回中初心不改,使命不变;“当年百色风雷动,红旗漫卷,战地炮声隆。而今壮乡安宁景,山水秀丽人有情”表现宏大的历史场面,简约的文字藏有精到的哲学辨析。党史诗词对史诗与诗史的双重表达,这是任何灵感、意念和激情不能替代的哲思。他在《廖仲恺纪念馆有感》〔8〕中写道:“南粤大地有双峰,国民革命起大风。同盟会里顶梁柱,元帅府中一青松。出师北伐备粮草,国共合作扶农工。虽遭暗害身先死,江山万代留英名。”这首诗在集体无意识与集体意识之间的逻辑意蕴不仅是史实的史诗,也是英雄人物的诗史。“南粤大地有双峰,国民革命起大风”中的“双峰”隐喻了廖仲恺和廖承志,透过父子两代人的英勇无畏,领略革命党人前赴后继追求信仰的价值理性;不同时期的英雄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蕴涵,“同盟会里顶梁柱,元帅府中一青松。出师北伐备粮草,国共合作扶农工”展现了信仰的超凡可能性,可以超越世俗而创造的极品人生;“虽遭暗害身先死,江山万代留英名”意喻穿越过去与现在的时序表层,确信、确认和确证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逻辑必然与现实必然之间的符契。史诗与诗史在过去与现在不经意间转换与呼应中重合,激起英雄主义的豪迈与激情,这种久违的激情不在过去,而在现时,超越史实升腾至人类精神的壮丽与崇高。
都本伟党史诗词将信仰情结浸润在史诗与诗史中,以此展示集体无意识与集体意识的价值理性。信仰情结是镶嵌在生命中的对理想社会的期待,史诗与诗史展示集体无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力量,是蕴藏在生命中的原始能量和动力。他在《遵义会址忆长征》〔9〕中写道:“听风听雨忆长征,浮云满当空。楼前绿影荫分路,一声言、一片呼声。陡峭春寒已尽,终于柳暗花明。四渡赤水出奇兵,连雨转天晴。敌军围困万千重,娄山关,炮火轰隆。兵似洪流滚滚,一路战马嘶鸣。”这首诗在集体无意识层次展示轰轰烈烈的社会政治变革画面,并通过情感、心理、心灵潜意识展示集体意识的智慧。“听风听雨忆长征,浮云满当空”意喻长征的受挫与艰辛,以及黑暗中孕育的光明,读者可以根据文字给出的意境,在联想中生成围绕长征的史实,感受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楼前绿影荫分路,一声言、一片呼声”意喻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和全军中的领导地位,肯定了毛泽东同志改变了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使红军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陡峭春寒已尽,终于柳暗花明”意喻遵义会议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四渡赤水出奇兵,连雨转天晴”用“奇”意喻毛泽东用兵的神奇扭转了乾坤;“敌军围困万千重,娄山关,炮火轰隆。兵似洪流滚滚,一路战马嘶鸣”不仅有文字的表面意义,还意喻共产党人亲历的神奇、惊险和胜利。诗词中的文字激活了集体无意识情感,并在此情境中围绕“长征”和“四渡赤水”联想,读者在集体意识的意境中完成史诗与诗史的再创作。值得注意的是,史诗与诗史依然保持着独立性,理性与非理性的穿插、组合,突破了党史文体的规范,开拓出宽阔的创作空间,使读者在多种文体的相互参照中,感受到这种全新的文体形式带来的新异的审美体验。
三、党史诗词的使命是用“镜像”观照信仰的价值理性
都本伟党史诗词创作的使命是用镜像观照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富于创造性地描述了集体无意识和集体意识之间的镜像折回、生成与转化,很好地协调了集体无意识转化为集体意识的途径。他用诗词阐释党史,这不仅是史学意义的记叙,也是以党史人物人生价值和意义为镜像,展望有限的生命并追求无限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这无疑是具有前沿性的探索。他在诗词《忠魂颂——参观渣滓洞感赋》〔10〕中写道:“红岩英雄旷世闻,歌乐山下显忠魂。深陷铁牢励大志,喜绣红旗待晓晨。宁在狱中饮弹死,不为叛党保命身。渝州有幸埋英烈,中华崛起待后人。”词语间处处闪动着集体意识的光泽,享有、享受奔赴理想社会过程中呈现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在渣滓洞的物质碎片中,在过去与现在的信仰辉映互鉴中,炼狱的灵魂在史诗与诗史中相伴相生。在史诗与诗史的镜像折回中,生死选择让生命的有限性凸显,让生命的无限性延长。“红岩英雄旷世闻,歌乐山下显忠魂”意涵过去的事件不仅被视为党史,还被视为持续的同现时相关的过程,在集体无意识与集体意识镜像折回的过程中,这种广义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最终会成为信仰的抽象内涵;“深陷铁牢励大志,喜绣红旗待晓晨”意喻共产党人趋赴理想社会的信念,他们差不多都过着物质上贫穷、简陋的生活,甚至居无定所,就是深陷铁牢也满怀希望,矢志不渝;“宁在狱中饮弹死,不为叛党保命身”提炼和凝聚了追求信仰的坚贞、宁死不屈的意志;“渝州有幸埋英烈,中华崛起待后人”会理性驱使读者寻找信仰的来处,向生而死是超越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激起后人前仆后继,实现英雄未竟的事业。诗词蕴藏着单纯的党史材料无法呈现的内涵,史诗与诗史唯美、深沉的镜像折回是对党史内涵的独到诠释。
都本伟党史诗词创作在史诗与诗史镜像折回中交互映射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的诗词关注着隐藏在信仰中的性灵之光,以及如何在党史中显现一脉相承的信仰力量。他在《聂耳颂》〔11〕中写道:“春城甬街知春堂,终留史上放光芒。聂耳谱出义勇曲,定为国歌永传扬。虽在异邦身殒命,强音大振国隆昌。民族将兴虽先去,盖世英名永留芳。”这是歌颂作曲家聂耳的史诗,其本身又是诗史。作为史诗的诗词将聂耳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沿着诸多不同方向展开;作为诗史的诗词谱写了信仰的整体性和集体意识聚合的整体价值。“春城甬街知春堂,终留史上放光芒”在史诗的意义上歌颂聂耳的伟绩,在诗史的意义上记载着聂耳的历史;“聂耳谱出义勇曲,定为国歌永传扬”在史诗的意义上歌颂聂耳的伟绩是创作了国歌,在诗史的意义上记载着国歌是聂耳谱的曲,诗词突显了集体意识的价值和力量,信仰的价值理性不只是观念建构而是超越现时的理想社会,终点与终极重叠,在镜像中找到支撑、鼓舞、引领的力量;“虽在异邦身殒命,强音大振国隆昌”在史诗的意义上讴歌聂耳的爱国之心,在诗史意义上记录了爱国可以用生命相抵;“民族将兴虽先去,盖世英名永留芳”在史诗的意义上在向死而生的镜像中反观向生而死,在诗史意义上在镜像中反观党史人物的形象,在国歌中感受集体意识会激发现时的集体无意识,显现出当时没有发现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都本伟党史诗词创作将党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不断展开,集体无意识指向未来,意义隐藏于现在;集体意识指向现在,意义隐含于未来。诗词中现在与未来镜像折回的相互反射,洞悉集体意识蕴藏的使命感。他在《王若飞故居缅怀》〔12〕中写道:“山内霞光山外红,乡间火种映天明。塞纳河畔苦求索,黄浦江边逞豪英。忠魂本应高歌返,却遭空难隔死生。置身天地雨作泪,万里江山留英名。”这首诗不仅表达文字本义,还要表现美学和情感,亦即在美学意义上抒发的情愫,并在文字中蕴蓄理性意义,蕴含着使命的内在特性,这种特性将情愫推向集体意识。“山内霞光山外红,乡间火种映天明”蕴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种叙述是感性的,隐喻必须在党史的框架内进行理性思考,这反转了以往诗词意喻的非理性,使得诗词具有使命功能;“塞纳河畔苦求索,黄浦江边逞豪英”蕴蓄信仰没有国界,无论身处何地都一如既往,始终如一;“忠魂本应高歌返,却遭空难隔死生”蕴蓄生命总是面对无常的无奈,但信仰却虽死犹生;“置身天地雨作泪,万里江山留英名”蕴蓄信仰的感天动地,悲壮的死亡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人类是一个整体,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集体无意识与集体意识的交互作用,逐渐趋近理想社会,人类的所有自然禀赋合乎目的地展开,人只能通过集体意识追求理想社会。诗词用文字表现了集体意识的态度、情致和思想样式,以及推崇的激情、崇高、牺牲和奉献精神。人生价值和意义不能纯粹局限人生本身,而是蕴藏在集体意识中,亦即利他的高尚动机,这种利他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人共同作用于集体意识。都本伟没有亲历过战争,却用全力来描写战争主题,这是共产党人表现出的信仰的价值理性。
综上所述,都本伟的党史诗词用党史人物的集体无意识和集体意识述说着信念的力量,建构着国家和民族形象,完成了关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与思索。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要“学史增信”,信仰、信念、人生价值和意义不是抽象的,诗词基于时代语境的有效阐释,在集体无意识和集体意识的镜像折回中,使读者变成了在场者,在英雄史诗中坚定人生的信念并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都本伟.诗意栖居[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274,260,259,259,259,222,256,271,272,263,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