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沈北新区太湖社区突然收到了一笔特殊的捐款。
这笔捐款来自一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当年的战斗英雄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他从自己的养老金中拿出一千元钱为武汉捐款。
这位令人敬佩的老兵就是沈北新区的郭平友老人。
牙咬电线维持通讯
郭平友,男,汉族,祖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1926年7月1日出生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1948年8月于河北参军服役于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8军142师426团,享受沈阳市沈北新区在乡退役军人90周岁以上一万元“特殊贡献荣誉金”。
郭平友1948年11月参加康庄战斗,随后随部队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攻打锦州,收复新北京,过长江后参加海南岛战役,井冈山剿匪,参与了大大小小战斗几十次。国内战事稳定后,随所在部队返回山东修建营房。
1950年进入朝鲜战场,从新义州进入朝鲜,曾参加过长津湖之战,汉江战役,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同时于上甘岭战役中荣获三等功。
1950年,郭平友从担任话务兵干起。在他荣获三等功的上甘岭战役中,由于敌军封锁得太严,后方送不上水,坑道里的战友几天几夜喝不到水,大家就把衣服脱光了,胸部紧紧贴着岩壁,沾一点湿气。指挥所附近有一个小坑里有少量岩壁上渗下来的水,其中多是小便和伤员流下的血,渴极了的时候,大家就轮流喝一小口,虽然那液体又腥又臭,一闻就恶心,但为了维持生命,保存战斗力,战友们还是咬着牙喝下去。
战斗激烈,通讯线路多次被切断,作为话务员的郭平友深知通讯对于部队作战的重要性,他先后7次冒着战火,顶着空中不时飞来的炮弹穿梭于战场中,只为保持通讯线路的畅通。最后由于通讯电线被多次接续后过短无法再接,他只能在炮火中用牙齿死死咬住电线维持线路畅通,直到战斗结束。
“电影《上甘岭》中战士们为背水、送水被敌人机枪封锁扫射牺牲并不是虚构的,而是我们的亲身经历。战争是残酷的,流血牺牲是常有的事,既然选择上前线,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了保家卫国,必须勇敢坚强!”回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郭平友显得平静而坚定。
祖孙四代接力从军
战争结束后,郭平友做了一件让战友都不太理解的事:执意退伍回老家。他说自己保家卫国的梦想实现了,现在国家和平了,他就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建设祖国。
于是,他又做回一个普通的农民。
郭平友一直保持着看新闻读书学习的好习惯,他教育子女要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人。2020年是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10月23日上午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一早郭平友就起来了,吃过早饭,九点钟刚过,老人把自己珍藏的军功章、纪念章庄严地佩戴胸前,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大会,上午十点钟,当习近平总书记走上主席台,老人激动地战起身来,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耳畔边仿佛又想起了那再熟悉不过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旋律。
郭平友常常抚摸着军功章,如数家珍般给儿女讲述战役的残酷以及嵌入体内弹片的故事。郭平友的父亲就是一位八路军战士,祖父辈的故事在儿女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三儿子郭伟军1983年开始了军旅生涯,孙子郭彬也于2013年踏上了从军之路,驻守在爷爷郭平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耄耋之年的郭平友时刻关心国家发展,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若再有敌人来犯,我还能上战场杀他两个!”
支持抗疫捐款千元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郭平友执意要参加防疫工作。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家人多次劝阻才打消了他的念头,但他让在社区工作的孙子第一时间联系沈北新区太湖社区,从自己的养老金中拿出一千元钱为武汉捐款。
在父亲的带动下,郭伟军第一时间联系物业担当志愿者,每天在小区门口协助物业和社区排查外来人员。郭彬从腊月二十九就参加疫情防控工作。
一家四代,军人本色。郭平友一家用实际行动弘扬军人的爱心与责任,向社会传递浓浓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