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前,全球疫情肆虐,我国也处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防控阶段,局部散发病例时有发生。值此冬春之际,又是流行性感冒的高发时期,百姓应当如何做好预防呢?
一、病原学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属于丙类传染病。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流感在中国以冬春季多见,流感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
三、传染源
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发病后1~7天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
四、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以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为主,流感病毒在空气中大约存活半小时,经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可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途径也可感染。在人群密集且封闭、通风不良的场所,流感也可能以气溶胶形式传播。
五、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尽早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1.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2.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
4.肥胖者[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大于30,BMI=体重(kg)/身高 (m2)]。
5.妊娠及围产期妇女。
六、临床症状
流感的潜伏期通常为1~7天,多为2~4天。临床症状以高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较轻为主要特征。
七、治疗
流感患者大多数为轻症病例,治疗可分为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中医治疗等方法。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八、预防流感的几种常用小措施
1.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2.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感染流感病毒。
3.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4.秋冬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
5.多饮开水,多吃清淡食物。
6.注射流感疫苗。
九、饮食禁忌
流行性感冒是由于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力强,发病快。虽然容易治愈,但由于婴幼儿体质较弱,加之饮食不合理,所以极容易引起感冒的反复发作。所以,感冒除药物治疗外,饮食调理也不可缺少。
1.禁吃咸食:食用咸食后易使致病部位粘膜充血,加重鼻塞.咽喉不适等症状。而且过咸的食物容易生痰,刺激局部引起咳嗽加剧。
2.禁食甜腻食物:甜味能助湿,而油腻食物不易消化,故感冒患者应忌食各类糖果、饮料、肥肉等。
3.禁食辛热食物:辛热食物易伤气灼津,助火生痰,使痰不易咳出,故感冒患者不宜食用,尤其葱一定要少吃。
4.不宜吃烧烤煎炸的食物:此类食物气味刺激呼吸道及消化道,易导致粘膜收缩,使病情加重,而且也不易消化。
【本期作者】
贾雯,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从事临床专业工作十余年,擅长急诊科常见疾病的救治,尤其是危重消化道出血、休克等急危重症的救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水痘、猩红热、手足口病、流行性出血热、布鲁菌病等传染病的诊治,以及不明原因发热及不明原因肝损伤等疑难重症的诊断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