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今冬又一场寒流袭击了东北大部,气温骤降了10几度。寒冷的天气加上天空还飘着的雪花,天黑以后,街上的行人较比以往少了很多。不时传来的汽车鸣笛,划破了夜空。
因为接到一份很急的任务需要做核酸检测,所以,晚饭后便开车驶入夜色,到区里的人民医院去做“搁喽”嗓子。
其实今年以来,我所在的辽宁省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管委会机关已经组织了10几次在岗人员单位内统一核酸检测,但到其它指定采样点做核酸检测我还是第一次。
这个“采样点”设在示范区人民医院附近,因为人民医院地处区内商业中心,这样老百姓做核酸检测就方便多了。
晚上20:20分左右,我到了位于人民医院的采样点,当班的护士主动跟我打了招呼,闲谈中得知这位护士叫程颖。
核酸检测室里还有一位中年男子正在做核酸样本采集,这功夫,程颖热情地帮我进行扫码、测温,办理采集样本的相关手续,大约三分钟后,核酸检测室里负责当晚采集核酸样本的护士李俊给我“抠”了嗓子。她们可能以为我要出差,程颖和李俊边给我做样本采集,边聊天似的叮嘱我:“出门一定要注意疫情防护,一定要坚持戴口罩,一定不要去有疫情风险的区域。”这样的话语让我听着就温暖。
当晚去做核酸样本采集的人不多,样本采集之后,我就主动与两位护士聊了几句。她们还特意叮嘱我第二天取纸质报告的具体时间,免得我在大冷天多跑路。”她们的热情让我感觉很亲切。
在与程颖和李俊简短的交流中,程颖告诉我:“自从人民医院的采样点设立以来,每天24小时进行核酸检测,一天多则2000多人,少的时候也有2、300人接受样本采集,工作量比以往多出了几倍。”“这样人员密集的样本采集,也给我们医护人员防控疫情增加了风险,每天穿着防护服就像包裹在‘蛋壳’里一样,但觉得使命光荣;感到骄傲的是,我们没有检测到一例有问题的样本。不管天有多冷,夜有多黑,我们核酸样本采样点的灯光一直是亮着的,市民什么时候来采集,我们就什么时候为他们提供便利的服务。”李俊高兴地说。
20:40左右,采样点来了一高一矮两位中年男同志,高个子的是沈抚示范区社会事业局疾控中心的井科长,矮个子的是人民医院的刘院长。他们在对“采样点”进行工作巡查,我在门口主动和他俩搭讪,顺便聊了一会。
据井科长介绍,沈抚示范区组织核酸检测工作“丝毫不含糊”。目前,全区已设置88个采样点,组织了205名医务人员、116名信息录入员和150多名机关志愿者,编成162个采样小组和17个机动小分队,负责全区的核酸检测采样工作。井科长说:“示范区设立的境外和国内隔离场所的两个采样专班,对境外和重点管控地区返回人员、密接和次密接等处于集中隔离人员,全部实行上门采样,居家隔离人员全部进行登门核酸检测。”
刘院长接过话题,他说按照区防疫指挥部部署,我们严格按标准对区内隔离场所、采样点、发热门诊、首站定点冷库从业人员及货品采集的样本进行检测,还对养老机构、学校、机关、企业等人群加密检测次数,努力做到”应检必检”。刘院长说:“我们医务人员多付出辛苦,就能减少区域内发生疫情的风险,苦点、累点无所谓,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与井科长等交谈中,我突然想起了前些天与沈抚示范区社会事业局局长李贵强有一次面对面交流,他告诉我:“沈抚示范区成立才三年多的时间,很多工作还在起步阶段,百业待兴。新冠疫情防控压力大,防疫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但投入的精力也得‘面面俱到’。目前,沈抚示范区仍然坚守着新冠疫情防控的一片净土,不管防控形势多难、压力多大,我们也要挺着,咬牙也得坚持,这是向省委省政府交的答卷,也是对沈抚示范区老百姓的一份承诺。”
时针指向21:00左右,我与井科长、刘院长一起走出采集点,出门的时候,迎面又来了一对母女,听说话也是来做核酸检测,好像是第二天的飞机,要去海南旅游。
外面的风呼呼地刮着,寒风中还裹着几片雪花,气温也降至零下10多度。走出很远,我下意识地回头看来一眼,寒夜里,沈抚示范区人民医院核酸采样点的灯光显得格外明亮。
(文/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