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现我国发病率约为1%,而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发病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有调查发现,我国8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甚至高达30%。
正常情况下,整个心脏的跳动节律是受一个叫做窦房结的组织控制,正常人的心脏每分钟跳动50~100次,规律的心脏搏动使血液进入心房,之后心房收缩将血液注入心室,心室收缩将血液泵向全身。
当发生房颤时,心房每分钟发生300~600次的激动,这种激动非常不规律,以致心房不能有效地收缩。心跳变得没有规律,且每一次跳动的力度也相对减弱。发作时患者会感觉心跳强烈、气短、胸闷、憋气等。由于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肢体动脉栓塞等。心率快和节律不齐可使患者感到心悸,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心力衰竭,增加死亡率。
随着冬季的到来,房颤也迎来了一个高发期,冬季常饮用酒精性饮料、气温低、血压升高及呼吸道感染等易使房颤发生。若是身体出现了心慌、气短等症状,不要以为是季节交替产生的正常生理反应而忽视,一旦症状频繁出现,就要警惕是房颤发作了。有很多房颤多年的患者,到了冬季没有重视预防,结果就发生了脑血栓、脑卒中甚至是脑梗塞。寒冬将至,房颤患者一定要做好自我调节。
舒适起居、注意休息,不熬夜
房颤患者冬季最好居住在有暖气的房间内,但室内温度也不宜过高,保持18-24℃即可,以免室内外温差太大。在气温低时,房颤患者的居室内一定要采取防寒保暖措施。早晚记得多加衣服,避免受凉。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增减衣物,调整出行安排。
患者需保证充足的睡眠,作息规律,不参加使人过度兴奋的群体活动,不许长时间玩手机,避免熬夜。人在白天的时候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夜间则相反。熬夜会导致夜间该“休息”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交感神经兴奋的结果就是心率加快,可能诱发房颤。
饮食清淡、严禁饮酒
任何饮酒都可诱发房颤!没有安全饮酒量!迄今为止,并没有研究发现房颤患者有可安全喝酒的最低水平,换句话说,任何剂量的饮酒都可能引发房颤。
房颤患者的饮食应遵循“三低”原则,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新鲜蔬菜、植物油等;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蛋黄、动物油、动物内脏等。饮食还要有规律,不能过饱或过饥。应尽量不要食用会刺激心跳加快的食物,以免诱发或加重房颤。可诱使心跳加速的食物有辣椒、浓茶、咖啡、酒精性饮料等,还要避免吃过热、过硬的食物。
适度运动、锻炼心肺
房颤患者是需要进行适度运动的,目的是锻炼心肺功能,这样有助于康复。但进行运动时也要考虑自身的情况量力而行,运动前别忘了做准备活动,要循序渐进的加大运动强度。房颤患者应选择节奏比较舒缓、便于调节运动节拍的运动进行锻炼。比较适合房颤患者的运动有散步、快慢走结合、健身舞、广播体操、打太极拳等。经手术治疗的房颤患者,出院后1~2周即可进行相对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或运动。1~2个月后可恢复完全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应禁止剧烈运动。
积极控制血压、减少发病率
冬季气温低,外周血管收缩,喝水又少,导致血液浓缩,所以大多数人的血压都会比夏季高一些。而高血压是房颤最直接的危险因素,它会引起心房扩大,容易导致房颤的发生。当房颤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脑梗塞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所以在冬天要更加注意血压的情况,一是要经常测血压,二是要坚持服药,把血压控制好了对减少房颤发作很有帮助。
监测日常病情、避免光拖不治
房颤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急剧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房颤的发作也会逐渐频繁,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如果患者抱着忍忍就过去的态度,往往使病情一拖再拖,最终可能诱发心衰、肺水肿、心绞痛、休克、猝死等重症疾病,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应对房颤的上策。
为了降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房颤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需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得自行停药。患者需按医嘱初次随访后,后期需每年至少随访一次。经外科手术或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出院后一定要遵医嘱随访,根据病情需要,定期复查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
【本期专家】
施文贺,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电生理组负责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擅长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急危重症抢救治疗,熟悉各种心律失常的微创手术及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