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测产结果,今年铁岭粮食生产将获得了来之不易的大丰收,亩均增产150斤以上,预计总产量有望达到86亿斤。
从铁南三镇到昌图西北,从寇河两岸到清河之滨,10月的铁岭,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稻菽卷起千层浪,希望的田野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铁岭县双井子镇范家窝棚村的一片玉米地里,群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雒铁良现场测产的结果显示,合作社种植的2560亩玉米,亩均增产150斤。
在昌图县亮中桥镇东兴村,丰满源玉米种植合作社以逐车过秤的方式测产3天,测出了的数据同样是亩均增产150斤以上。
铁岭市立足的资源禀赋和农业基础优势,紧紧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不断加大粮食生产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生产水平,稳步提升粮食产能的同时,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据铁岭市农业农村部门统计,今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738.6万亩,预计总产量有望达到86亿斤。在夏季雨水偏大、秋季极端天气频发的不利条件下,铁岭粮食生产获得了来之不易的大丰收。
护好“饭碗田”守牢“生命线”
民以食为先,粮以土为天。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守护耕地面积,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
作为辽宁省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铁岭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得天独厚的黑土地。为了切实把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铁岭市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高标准实施了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大工程”。今年,国家投入黑土地保护扶持资金14亿元,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6800万元,确保了铁岭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35亿公斤以上。
秋收后,引导农民把部分秸秆打碎还田,以“盖被子”的方式减少黑土地水分和养分的流失;春耕时,鼓励农民开展保护性耕作,不翻地起垄,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作业;全年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改良、灌溉与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田、高产田。
尽量增加秸秆还田比例,尽量减少对土壤扰动,科学推进农田林路渠建设,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保护举措,让“耕地中的大熊猫”越种越肥沃。“今年后期雨水特别大,保护性耕作的优势特别显现。玉米抗倒伏能力明显增强,有的低洼地块,玉米秆在水里站了好几天,也没太影响产量。” 昌图县亮中桥镇丰满源农业合作联社理事长吴艳良高兴地说。
2021年,铁岭市新建设高标准农田104.68万亩,规模全省第一,累计建设面积达450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82.09万亩,超额完成了省里年初下达的指标。
随着黑土地保护力度的不断增大,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铁岭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在连绵不断的秋雨中,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高产作用和保护性耕作“旱时能保墒、涝时抗倒伏”的减灾减损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
坚持“藏粮于技” 持续保障粮食丰收安全
“有了政策和技术扶持,合作社农机装备转型升级,我可以用它们投入到新一轮的农业生产中。”铁岭县蔡牛镇张庄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指着田野上奔驰的收割机说。
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围绕水稻机插秧、免耕精量播种、玉米机收等关键环节,向农民推广了插秧机、免耕精量播种机、玉米收获机等各类机具,形成了适合不同区域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铁岭市农业部门还经常举办受农民欢迎的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秸秆综合利用、玉米机收、水稻机插秧等现场会,邀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参会观摩学习,直观了解和感受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优越性,有力地推动了铁岭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在,铁岭市农机保有量达到8.46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247万千瓦,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能力超过1000万亩。”铁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福罡告诉记者。
围绕粮食生产,铁岭市狠抓农业科技推广与装备创新,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确保每年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都在20个以上,并通过组织实施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推广应用耕作技术模式面积100万亩以上,为玉米高产稳产提供了保证。
针对铁岭市十年九春旱的实际,积极引导农民适时早播,实现“一早躲多灾”的方式,有效抵御春旱、伏旱和早霜,促进了全年粮食丰产丰收。“为应对气象形势变化和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市县农业农村部门通过与气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的合作,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针对特定灾害进行预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粮食生产中,为了方便农民与农业专家交流,铁岭市还组建了由种植专家、养殖专家和农业政策专家组成的专家服务团,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问题直接就可以与专家联系,获得指导。同时,铁岭市坚持生态优先,推行绿色发展,指导和鼓励农民科学施用化肥,推广施肥新技术和高效新型肥料,推进畜禽粪污利用和秸秆还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并坚持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玉米螟,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等化学农药替代技术。全市有机肥施用面积100多万亩以上,高效新型肥料推广面积400多万亩。
农业发展“干”字当头
广袤的田野是他们的舞台,茁壮成长的秧苗是他们时刻惦记的“孩子”,淳朴的农民是他们念念不忘的亲人……、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
在铁岭市农业连年丰收的背后,有一群不知疲倦、奋战一线的领导干部队伍。他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把满腔热情浇灌在辽北这片黑土地上。
铁岭市委要求铁岭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对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等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就要扭住不放、一以贯之、一抓到底,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为确保黑土地保护、高标准农田等国家政策项目的申报成功,每年年初,负责此项工作的市县农业农村干部都提前着手申报准备工作,从数据的核算到资料的收集,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做到了一丝不苟,确保了铁岭在黑土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全省排在前列。
秋收过后,农业农村部门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技术培训下乡活动。市县两级农业农村工作人员带着省市农业技术专家,把课堂开设在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农业带头人、种粮大户、农机能手、农民技能,不断提升农民科学化种植水平,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每逢农作物生长关键时期,西辽海村的田间地头上,总少不了农科院的专家们的现场指导,按照专家给出标准,小麦的质量安全有了保证,同时还为合作社培养出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银州区海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玉峰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