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就是农历十月初一了,新一轮文明祭祀活动已在城乡拉开帷幕。《沈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颁布实施一年多,应如何使人们的祭祀活动更加文明,11月2日,记者采访了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志强。
张志强说,农历十月初一作为祭祀先人节日的历史由来已久,自周代赓续至今,又有了“十月朝”“祭祖节”“秋祭”等很多别称。人们认为农历十月初一,天气已经到了深秋,逐渐转凉,《礼记·月令》有云:“是月也,天子始裘。”意思是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这样一来,民间慢慢形成了添置衣物准备过冬的习惯。同时,人们也放不下对已故亲人的牵挂,认为已故的亲人也会感到寒冷,需要给他们送去御寒衣物,于是便用五色纸做成冥衣,于十月初一到来之际在已故亲人坟前或路口加以焚烧。这一祭祀习俗相延数千年而不衰。
张志强认为,从社会发展和习俗形成的角度来看,祭祀是一种传统,是精神寄托和慎终追远旳孝行体现。但随着社会变迁时代进步,祭祀行为的变革和进步也是必然。当下,《条例》中文明规范即是对祭祀活动的总规范,富有社会道德取向和健康、向上、和谐、卓越的合理内核。
不能设想,披麻戴孝、哭五七,招摇过市闹三天;不能设想,烧纸活(别墅、跑车、大面额冥币)之外还有美女和伟哥相伴送……当火焰熊熊黑烟四起的时候,哪里还有低碳环保,哪里还有城市环境的绿静美安?!虽说这些非传统的不合理附加正在减少,但每当祭祀节日到来之际还是有焚烧冥纸冥钞的灰烬留在街头巷尾、留在路口或公园甬道边,实在让人反感。
如今,前述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减少,除了有《条例》的制约,更主要的还在于变革意识和文明祭祀意识深入人心,在于相关部门的引导、培养和鼓励。实际上,经过多年的努力,文明祭祀逐渐受到广泛认可,人们开始不齿于丧事铺张,不齿于阴宅挤阳宅,不齿于轻养重丧的“孝”。对于小区搭灵棚、千里亲人大祭扫、撒纸钱、烧纸钱……人们也多有规劝,日渐拒绝。文明祭祀势不可违,更势不可挡。
试想,只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倡导民众绿色祭祀,不再烧纸,用文明方式祭奠故人,落实《条例》规定,对生产、销售烧纸和烧纸祭祀的行为进行处罚,同时加以产业创新引导,开展电子祭祀等,营造全民参与、共同摒弃陋习的浓厚氛围,传统祭祀陋习就会逐渐消弭。
张志强建议,在文明祭祀活动中,相关部门应积极倡导献花寄哀思、鞠躬敬故人、种植纪念树、网络祭亲人等文明、环保、健康、安全的祭扫方式,在祭扫过程中不使用明火、不燃香点烛、不焚烧冥纸冥钞、不燃放鞭炮,低碳祭扫、节俭祭扫。在日常生活中倡导勤孝敬、厚赡养,摒弃薄养厚葬,让中华孝道扎根于人们心中,让文明祭祀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