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这首荡气回肠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作是毛泽东1957年为纪念妻子杨开慧烈士而写。中国京剧院1977年排演了同名剧作,成功塑造了杨开慧的英雄形象。剧中人杨开慧由京剧名家李维康主演,因其个人艺术风格鲜明,名段新腔令人百听不厌,此剧一经演出,影响深远。但也因唱功繁重,唱腔难度较大,令人望而生畏,敢动此戏的人屈指可数。辽宁职工京剧院在喜迎建党一百周年的特殊日子里,以超人的勇气和超高的艺术水准为沈城戏迷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戏迷票友反响空前强烈。作为一个业余演出团体,辽宁职工京剧团在弘扬国粹与惠民演出有机结合的道路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专业人士的引领作用不可或缺。作为一出新编现代戏,李维康先生的表演珠玉在前,似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作为以票友为主的业余京剧团体,排演全剧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但辽宁职工京剧团的演职人员们在团长刘斌的带领下硬是变不可能为可能,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为业余京剧团在如何弘扬国粹的探索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刘斌团长原为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专业教师,做为一位六场通透的出色琴师,他不仅要为场上演员托腔保调,同时还身兼艺术总监、策划,音乐编辑合成多重身份,以一己之力带动全团,此次排演成功,刘斌团长功不可没。由此可见,专业人员在业余京剧团体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他们的专业素养,是一般票友所不具备的,如何最大限度有效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是需要相关主管部门深思的。
琴师刘斌
团队须具有“一棵菜”精神。从主演到配演,通力合作,相得益彰,是这出戏演出成功的重要保证。此次演出主演卢翠的表现极其出色。不论是“晚霞临窗喜看书信”的【西皮散板】,“传捷报赣水风雷雷阵阵”的【西皮慢板】,还是“见书信如见亲人烽火千山路”的【南梆子】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而那一大段描写杨开慧与乡亲们依依惜别之情的“古道别”是全剧最吃劲的唱段。因为这里面既有传统的【二黄】【二黄原板】,也有【二黄二六】这种京剧中从未出现过的板式,对演唱者是个不小的考验,这也是这出戏令人望而生畏,不敢妄动的一个主要原因。卢翠的演唱,仅从唱腔来说展现了迥异于一般票友的深厚功力,没有旦角“高、薄、尖、细”的通病,相反,行腔稳重自然,既有梅派的雍容,又有张派的圆亮,甚至还有些许程派的厚重,节奏感层次感极强,这一大段长达17句330多字的大腔,甫一收音,现场叫好声此起彼落。加上稳重自然、恰到好处的做表,再现了革命者杨开慧的风采,令人难忘。一个好的主演,必须有“角儿”的风采、气度,主演是一出戏成功的必要保证。其他配角,如孙嫂的扮演者张派票友张军燕等甘当绿叶,不抢戏,不搅戏,甚至尽最大可能克制自己的高音,表现出极高的艺德。乐队也极尽烘托之能事,除了琴师刘斌,鼓师常振亚、京二胡孙思力等也恪尽职守,正是有了这许多甘为人梯,甘为“绿叶”的团员们的无私奉献,才使得这样一出高难度、高水平的大戏得以顺利演出。
主演卢翠
辽宁职工京剧团这两年“推人”、“出戏”的举措,取得了成功,除了《蝶恋花》,他们还先后排演了现代戏《沙家浜》、传统戏《凤还巢》等大戏。不仅坚持惠民演出,还不断举行送戏入(大学)校园活动,在剧团不断的演出实践中提高演出质量,他们的努力为业余剧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