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5年举办“缘斋雅集——李仲元师生书法作品展”后,10月18日上午,“缘斋雅集(辛丑)——李仲元师生书法展”将在辽宁美术馆隆重开幕。
云盛京APP、今日头条、抖音、快手、新浪微博等平台对开幕仪式进行现场直播。此次展览,由辽宁省书法家协会、沈阳市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辽宁省美术馆承办,李仲元先生将携王建华、王恩波、卢宝君、白光、年鸿林、刘秀兰、佡俊岩、佡嘉戍、李放、李珂瑾、李福路、沈广杰、张继东、张广茂、南霞、黄士硕、滕达、董志勇、蔡俊彦19名弟子,共创作130幅书法作品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参展书体涵盖篆、隶、真、行、草五大书体,代表了李仲元先生及其学生当下的最高水平。此次展览备受业界瞩目,辽宁省文联名誉主席郭兴文评价:“缘斋雅集”,文坛美事;师生联展,书界盛举。
痴于书道,勤于笔墨,根于传统,七十年临池不辍,博取百家之长,后能出古鼎新,形成自家面貌,终成辽海书坛名宿——这就是著名书法家李仲元先生。他书艺的成功,与恩师沈延毅引领善诱和指导分不开。如今,在著书立说,笔耕不辍的同时,他亦垂范育人,桃李成蹊,为书法艺术赓续薪火。
“我的专业是考古,
‘一不留神’才进入了书法界”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当代辽宁书法史上,以李仲元先生为代表的九畹群体曾经书写了令人难忘的篇章。如今,已逾米寿之年的李仲元先生,作为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诗人,在诸多艺术领域成就斐然。
李仲元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自己在书法界取得成就,离不开家庭的熏染。李仲元先生1933年生于书香之家,父亲李文信为东北考古与博物馆事业之开拓者与奠基人,任辽宁省博物馆终身馆长。他幼承家学,6岁即执笔临池,多有悟妙。李仲元先生回忆,“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夸我写的毛笔字写得好。他的鼓励和表扬,也更增加了我对书法的兴趣和热爱。”
1949年,还在念初二的他被解放军的事迹感召,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文化宣传工作。曾赴朝作战,又在骑兵部队戍守边疆。转业后,多年从业考古文物工作,任职于沈阳故宫博物院。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李仲元先生能亲眼看到、亲手接触古代前贤的墨迹,而且能旷日持久地揣摩先人的精品佳作,无疑是一种得天独厚的际遇,受益匪浅。“那时,我都每天早到单位一个半小时,晚上晚下班一个小时,用挤出来的时间来练字!当时条件不好,没有宣纸,同事们知道后,纷纷把看过的旧报纸送到我这儿,给我练字。”他笑言,自己的专业是考古研究,但这样几十年过去,他“一不留神”就进入了书法界,成为有了相当水平的书法爱好者,一直到后来成为沈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以及如今的辽沈书法界的领军人物。
“奋力精进、勇攀高峰,
以弘扬书艺为终生事业”
1996年退休到现在,李仲元先生一直以书法和诗词创作为主要活动,他每天临习、创作、攀高。表面看来,书法虽只是纸上墨痕,但完成一幅好的作品并非易事。书法讲求“一气呵成”之美,由上下字到一行、数行直到整篇,他往往是想好了布局、规格、写法、风格,才会挥毫落墨。“有时候兴起,一写就是几个小时,每每写完已是湿透了衣襟。书法创作看不出是力气活,但它是对全身心精力的消耗。”
他说,书法家必须是文人,只有了解中国汉字文化的起源、演化,才能把握表现文字的能力。从李仲元先生的书法作品能看出,他的每一笔都透射出一种“文”的气息,展露着书写者的审美、情趣与才学。他也以炽热的文化情怀,担负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之重任。他教导过的30多名学生中,有从70年代起即追随他的书坛老将,也有从师他仅三五年的书坛新秀。但是,无论时间的长与短,他们都是寒暑不辍,焚膏继晷地临池悟道,并尊师训,注重文化学养的积淀与炼成,如今大多已经成为辽宁乃至全国书法界的中坚力量。
李仲元先生对学生最常强调有“三点”。一是坚持传承中国优秀书艺传统,弘扬书以载道的艺术之路;二是坚守依仁游艺、修身立德的从艺原则,不以书艺为博名获利的手段,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三是坚定奋力精进、勇攀高峰的信念,以弘扬书艺为终生事业,为争取优秀成果、推进时代书艺而提高。郭兴文称,“本次参展的19位高徒,各怀骊珠荆玉,实乃克绍箕裘,衣钵相承之佼佼者。本次随师参展,当是他们再上层楼的难得契机。相信假以时日,他们当中应不乏胜兰寒水者。若此,庶几不负先生诲人不倦之苦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