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新冠:正气存内、“避其毒气”
秋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段。新冠肺炎防治过程中,以清肺排毒汤等“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中医药疗效明显,为国际社会防控疫情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瘟疫”的范畴,病理性质涉及湿、热、毒、虚、瘀、寒等邪气。由于疫毒外侵,肺经受邪,加之正气亏虚而发病。因此,在预防中也讲求内养正气、外避“毒气”。
1、膳食平衡 饮食清淡
“脾之主为卫”,脾胃功能正常发挥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过食高热量食物易造成胃肠积热上蒸于肺,脾虚湿盛容易夹热,因此湿阻膜原证居多。生活中可选用下述脾肺双清的食疗配方 :
山药薏米粥:山药、薏米适量,煮粥。
萝卜冰糖饮 :白萝卜100g、冰糖15g ,煮水代茶饮。
2、劳逸结合 适当锻炼
避免过度劳累,不熬夜。
适当运动 :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
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心情舒畅,使气机通利,还可透散郁热,利于防疫。
3、防疫香囊 芳香避秽
芳香透达之品有透达阳气、开窍解郁、解毒避秽之功。脏腑受邪气所侵,机能失调则引起秽浊之气,可以芳化湿浊毒邪。
藿香20g ,制苍术20g ,菖蒲15g,草果10g,白芷12g,艾叶10g,苏叶15g,贯众20g。可燥湿化浊,芳香辟秽。上方可研末制成香囊佩戴,也可水煎室内熏蒸。
4、药食同源,预防染病
可取藿香10g,金银花10g,白芷6g ,草果6g ,芦根15g,白茅根15g。上方均为药食同源平和之品,可煎水内服,一日2-3次,具有化浊和中,利湿解毒的功效。
二、防流感:辨明病邪 针药并用
辛丑年五之气从秋分节气开始到小雪节气结束,表现为“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此时天气突然转凉,寒流袭来,气温骤降,容易导致流感等外感病。
上呼吸道症状早期类似中医“风邪”的表现。如果是受寒之后,怕冷风,需要穿很多衣服或者盖厚被子才觉得舒服些,鼻流清涕,舌苔不厚而色白,往往夹寒初起可以用紫苏叶代茶饮,还可以配合拔气罐、贴风湿膏这样的外治法疏散风寒,选择感冒软胶囊、感冒疏风胶囊、葛根汤颗粒等中成药。如为已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舌红,苔薄或薄腻,脉率快而轻取即能感受到的人,往往夹热,初起时可以用桑叶、菊花适量代茶饮,含服银翘解毒丸来缓解口干、喉痛、鼻内干热的症状,选用芎菊上清丸缓解头痛、怕风的症状。还有一类“寒包热”的患者也在临床中常见,初起可以考虑葱豉汤:葱白一根切段,豆豉10g,生黄芪9g ,炒白术9g ,防风9g,苏叶6g,金银花6g ,牛蒡子9g,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对于今年的气运来说,如果舌苔表现为水滑者,要考虑到夹湿的因素,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可选择藿香正气滴丸,湿热夹杂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的可选择葛根芩连微丸。如果身体感到发热而量体温不太热,汗出黏或不易出汗,舌苔黄滑,要考虑湿热,生活中要清淡饮食,可用适量生薏苡仁、白萝卜、白蔻仁、杏仁、枇杷等分清湿热之品。如果黄痰、浓鼻涕、心烦、舌体红、舌苔黄厚的话,要考虑痰热,可以加用鲜竹沥。
发热患者可选择列缺、合谷、大椎、风池、太阳穴等穴位退热。胃肠不适可选用合谷、曲池、梁丘、天枢、足三里等穴位。咳嗽可以选用鱼际、尺泽、孔最等穴位。
三、过重阳:登高赏菊 健身祛疫
每当季节更替的时候,华夏人民都要驱毒除疫、防病健身。九九重阳素有服黄佩赤,登高畅志的传统,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等等体现了注重洁净与卫生,崇尚健康与强健的理念。今天我们来说说重阳传统民俗中健身祛疫的讲究。
重阳为至阳,山为阳泽为阴,高为阳低为阴,山巅峰顶正是极阳与重阳之处,故重阳节登临以顺应阳气至高之时。秋在志为悲,千里清秋,登临送目,可以畅达情志,以散悲秋之怀。
晚秋寒气常被古人视为鬼魅恶气,有驱风逐邪、消积祛寒作用的茱萸便成为驱病疗疾的重阳节用品。吴茱萸有入阳明、少阴、厥阴之功。寒露前后,天气变化较剧,很多人感到肢体寒冷、手足不温,可用艾叶泡脚,如有少腹冷痛则可加吴茱萸、小茴香适量同泡脚。需要注意的是,吴茱萸有小毒,应用中不可过量。
菊花又称黄花,一直是长寿吉祥的象征,故而有爱老敬老之意。“菊有黄华”是寒露三候之一,菊花辛凉轻清以润肺,色碧性凉以平肝,“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故而菊花还有升清阳的作用。秋日正是赏菊佳时,品类多样的菊花入药也多有偏重。杭菊为黄菊花,入肺散风热之力强,更擅长风热外感、目赤等症;滁菊为白菊花,偏于平肝之功,可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野菊花功主清热解毒,多用于热毒证。
作者简介
李涵,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健康教育五部部长,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在站博士后。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睡眠分会常务理事兼疾病转化机理学组副组长、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中医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心脏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人才,沈阳市健康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入选沈阳市健康教育知名专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