辖区出现突发事件时,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哪有困难就出现在哪;上级下达紧急救灾任务时,他不顾危险加班加点忙;家里的老父亲突发疾病住院急需人照顾时,他却不见了人影……
这就是沈阳市辽中区应急管理局应急科科长周勇——一名过了不惑之年的汉子,用铮铮铁骨宛若钢铁之躯,为守护地区的平安,舍小家为大家,一直在以一名应急人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了新一代“应急人”勇担重担的精神,受到全区应急系统党员干部普遍认可和一致赞誉。
生命至上,当好事故救援的战斗员。“我的工作就是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周勇同志心中,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高于一切,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2020年发生在潘家堡镇省道旁的一场车祸,五人被困车内急需救援,可当时区急救中心的其它车辆都有急救任务,只有一辆急救车能赶到现场。得知这一情况后,周勇同志立即协调其它医院以及房车车友会派出车辆和救护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将被困的受伤人员送到医院,没有因抢救不及时造成更大的伤亡;去年刚入冬的一天夜里,开发大道六间房镇路口一辆装有危化品的大型车辆发生侧翻,罐体出现泄漏,发出 “呲呲”声响,情况十分危险,需要大型起重设备马上将车体扶正,货车司机一连打了三、四个电话都没有找到有救援能力的大型起重车辆。周勇同志到达现场了解情况后,一边安抚货车司机情绪一边与有救援保障协议的企业联系,下大雾的半夜里,通过周勇同志的努力协调,终于将救援车辆调派到事故现场,让事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避免了次生事故的发生。看到自己的损失减少,出事货车司机握住周勇同志的手,激动的连连感谢,并拿出现金表达谢意,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当处理完事故天已经蒙蒙亮了,他并没有回到家中休息,而是直接来到单位,用冷水洗了一把脸,又出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人民至上,当好防灾减灾救灾的宣传员。在处置突发事件和救灾工作中,面对惨不忍睹的事故现场,看着群众无助的眼神,周勇同志深感“防”远胜于“救”,做好预防工作才是头等大事。有了思路就立即去干,他带领科室同志们进企业、走镇街,发资料、搞宣讲,一年多来他牵头组织防灾减灾救灾宣教20多场,应急演练10余场,把防灾减灾救灾常识普及到全区每一个角落。在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过程中,让周勇同志真正认识到了避难场所的重要性,他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重新规划完善避难场所标志标识等基础设施,加大应急物资准备,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和微信朋友圈等渠道广而告之。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到社区为群众讲解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如何快速转移到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避险,如何开展自救互救。这期间社区阿姨们都记住了这位小周同志,可父亲患病住院他却没能陪在身边,而是把照顾老人的重担都甩给了妻子一个人,等他想起来再去看父亲,父亲已经出院回家了。面对父母和妻子理解的目光,周勇同志瞬间感到一股暖流在胸口涌动,觉得自己得到家人们的理解是那么的幸福,看到自己的付出换来群众安全防范意识的提升是那么的欣慰。
枕戈待旦,当好应急值守的调度员。周勇同志2019年初考入应急系统,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2020年6月被提拔为应急科长,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全区的应急指挥调度工作。面对全新的岗位,有过当兵经历的他,又展现出不畏难不怕苦勇于胜利的作风,在每个重要节点值班值守时,他都一手拿着电话,一手拿着对讲机,甚至连睡觉时都搂着“他们”,不敢关机。每当深夜电话响起,吵醒入睡的妻子和正在读高三的女儿,他总是内心充满愧疚。去年防御8号强台风“巴威”期间,周勇同志长时间值守在指挥大屏幕前,由于连日的劳累,他挺不住困意坐在椅子上打起瞌睡,可一个激灵,让他从椅子上跌倒在地,膝盖磕得淤青,半天没能站起身来,眼泪刷刷往下掉。在应急指挥调度的岗位上,周勇同志主动适应“全灾种、大应急”需要,时刻保持应急状态、做好应急值守工作。迎战台风、应对暴风雪、处置森林防灭火、建国70周年大庆应急值守……他都坚守在最重要的时段和岗位,元旦、春节、中秋……这些万家团圆的日子,他总是舍弃与父母和妻女的团聚。正是由于他的执着与坚守,应急指挥体系运转顺畅,确保了突发事件的快速应对、果断处置,最大限度减轻了各类突发事件的损失。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千万家的安宁,才有自己小家的平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应急工作者,他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以守护一方安全与群众安危为第一要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不平凡的作用,为社会的安全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周勇同志2010年9月被辽中县委、县政府授予“抗洪抢险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2年10月被辽中县委宣传部评为“十佳记者”;2017年5月被团区委授予“辽中区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2020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在原单位辽中广播电视台,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由他拍摄的新闻作品《长街送忠魂——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潘作良》曾获得2007—2008年度辽宁新闻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