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雷锋好榜样!学习雷锋好榜样!”中秋节前夕,记者一走进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二楼,便听到留学生志愿者们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大声地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
“志愿者们在开会,商量怎么给新入学的同学做好服务。每次会议结束时,他们都会唱起这首歌。”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石丽菊说,学校国际志愿者团队共有30多名成员,来自十几个国家,肤色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榜样——雷锋。
雷锋城里知雷锋
辽宁抚顺,是雷锋的第二故乡,雷锋精神根植于每个人心中。坐落于抚顺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一直致力于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也把这种理念贯穿于留学生教育教学中。
留学生一入校,学校就组织他们参观雷锋纪念馆,举行雷锋精神报告会,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走近雷锋,走向社会,走进抚顺老百姓的生活。
如今,带有雷锋元素的文化符号遍布抚顺,于无声处给留学生心底打下了深深的雷锋烙印。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法路说:“刚来学校不久,我就参观了学校雷锋精神展馆,听了雷锋精神报告会,认识了雷锋。雷锋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在疫情期间,我也像雷锋那样,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并知道刻苦学习也是雷锋精神的一部分。”
像法路一样,在这所学校,很多留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他们眼中的雷锋,是一位伟大的中国英雄,也是学习的榜样。
身体力行做雷锋
半个世纪以来,抚顺的学校一直是学雷锋最火热的地方,作为曾经与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毗邻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亦是如此。多年来,雷锋精神在这所学校扎根、开花,好人好事俯拾皆是。在这方水土浸染下,留学生们纷纷以雷锋为榜样,学雷锋,做雷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雷锋精神的理解。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留校的国际学生们生活和心理上带来影响。留学生志愿者把别人的困难看成自己的困难,竭尽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他们的行为,如春风,温暖人心,如细雨,滋润心田。
来自巴基斯坦的KHAN (韩愈),是学生会副主席。疫情期间校园封闭管理,他和坦桑尼亚学生会主席 ADELTA (李娜),协助老师开展学院的疫情防控工作。迎来毕业季,回国的留学生因为疫情无法返校。KHAN (韩愈) 和学生会其他成员组成了搬家小组,帮助这些学生打包寝室行李、邮寄贵重物品、办理毕业手续。新冠疫苗接种期间,KHAN (韩愈) 又成了疫苗科普推广大使,鼓励同学尽快接种。干这些重复而琐碎的工作,韩愈和李娜一点也不觉得烦,他们说,雷锋就是做了一件件小事,平凡之中有伟大。
与 KHAN (韩愈) 并肩同行、踏踏实实学做雷锋的,还有很多留学生。
线上授课开始后,来自赞比亚的留学生穆磊磊主动担任教学助手,指导同学下载课件,整理学习难题。同样来自赞比亚的留学生托迪帮助生病学生去医院就医。来自尼日利亚的布米设计了疫情心理波动调查问卷,通过微信群发放回收,将各类心理健康问题汇报给老师。他还主动找到情绪不好的留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消除焦虑。
2021年初,国际教育学院正式成立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际志愿者团队, 30多名留学生踊跃加入,在校园里、社区中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今,“洋雷锋”不仅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里小有名气,在抚顺大街小巷也留下了奉献的足迹。
世界各地传雷锋
在学校采访时,看到一个留学生在擦拭校园内一尊雷锋雕像。他叫 Ahmed Tijani Musa (王天佑),来自尼日利亚,是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生会主席。
“2018年到中国后我就知道了雷锋,了解了更多有关他的故事后,我爱上了他,并像他那样去帮助别人,做好事。我每周都来这里,表示对他的尊重。”“雷锋是我的榜样和偶像,做好事让我成为更好的人。我要把雷锋精神带到非洲去。”Ahmed Tijani Musa (王天佑)说。
今年6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雷锋精神新时代研究中心主任张仲国,代表辽宁省雷锋研究会,为优秀的国际学生志愿者们颁发佩戴雷锋像章,对他们所做的志愿活动表示赞赏,并鼓励他们继续“学习雷锋好榜样”,做雷锋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言传身教、耳濡目染,雷锋精神在留学生心中埋下了种子,向下生根、向上生长。接过雷锋像章,就像接过了传播雷锋精神的“接力棒”。留学生们表示,中国大地上有千千万万个“雷锋”,他们在中国要学做雷锋,回国后还要把雷锋精神带回家,让雷锋精神传播到世界更多地方。
图为留学生志愿者商量怎么给新入学的同学做好服务。
(文/单小书 朱虹 王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