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中秋,思念悠悠。传统节日中秋节承载了中国人无限的乡愁与家国情怀。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淳厚、经久不息的民族美德和民族精神,在新时代人身上得到传承。岐山一校教育集团的孩子们,在中秋月圆之际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为所有人送上阖家团圆的祝福,传播时代精神,共抒家国情怀,创建文明城市,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新风尚。
家风传承篇
良好家训、家风的传承,能让孩子们感知到世代传承的家族力量、做人做事的规矩。在中秋佳节期间,惟美校区展示了来自学生家庭的家风、家训的书画作品。孩子们的讲解让周围的人懂得了做人的标准,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了和谐、清正、淳朴的家风、民风,也为创建文明城市做出了贡献。尤其是一年十班郭亦岑同学亲自书写的曾国藩的家训“家和则兴,人勤则健”,让人感到传统文化对下一代的深厚影响力。
团圆“画”中秋篇
焕新校区中年级的孩子们和家长一起“绘”中秋,飞扬的画笔,美好的愿望都跃然纸上,变成了一幅幅精彩的画作。乐真校区不仅利用美术、地方等课程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还号召同学们在假日里拿起画笔,亲子共同记录这最美的节日。孩子们画出了他们眼中的佳节盛事:有的用浅黄色描摹心中的满月,有的用白色勾勒月宫中嬉戏的玉兔,有的用金黄色点缀天宫的满树桂花,还有的用彩色画出诱人的月饼……以画传情,用心体验,我国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在传承中弘扬。
甜蜜的味道篇
团圆似明月。博雅少年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设计出一张张精美的月饼图案,焕新校区高年级的孩子们则是和家长一起用动手制作灯笼、月饼、剪纸来欢度中秋。明月洒满祝福,喜悦渲染着大地,中秋的甜蜜味道弥漫在身边。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食和馈赠亲友,意义非凡。
佳肴共明月篇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在这一天,家人们会聚在一起,邀明月共饮,享天伦之乐,感受世间真情,幸福美满。博雅校区、惟美校区的同学们拍下幸福快乐的阖家团圆纪念照,来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续传承。
亲情与共说中秋篇
“月到十五分外明,人到中秋情更浓。”对于中秋的体验,惟美校区的孩子们拿起笔来,用色彩传情,用笔触达意,在中秋节的由来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中秋节的故事中享受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诗词歌赋给予了中秋最浪漫的情怀……博雅校区一幅幅内容丰富的手抄报,令人不由得发出赞叹,小小参与者们设计的作品给予人不仅仅是成果,更多的是他们智慧与思想的凝聚。不仅增强了博雅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丰富了读者的课余生活,激发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家校携手,在共同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孩子们和家庭成员又一次收获了亲情,收获了温暖。
“音”为有你诵佳节篇
焕新校区和惟美校区低年级的孩子们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充满韵味的吟唱,充分展现古诗内涵,尽情演绎中秋这一传统佳节蕴含的中华民族盼望团圆、追求团圆的美好祝福。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支撑起我们自信的脊梁。
团圆“话”中秋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通过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乐真娃们或临摹以中秋为主题的小诗,或自创充满童趣的儿歌,在畅游经典诗词的同时,发挥自己无尽的想象,诉说对中秋佳节的美好祝愿。
“中秋月·团圆情”思政课堂篇
知识“月”——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9月17日,博雅校区6年12班迟庆喜老师给孩子们上了一节“中秋月·团圆情”主题思政课。课堂上,师生同台,从中秋节的起源到中秋节的传说,从中秋节的习俗到家人团圆的故事,从赏月寄情到《水调歌头》,都传达着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结合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飞跃,迟庆喜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航天科技知识。
爱国“曲”——艺术兼德育主任曹禄为同学们带来了节日礼物——现场弹唱一首由海峡两岸词曲作家共同创作的游子思乡歌曲《月之故乡》。诗一般的意境,感人至深的歌词,深情地诠释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思念,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强烈的爱国情弥漫课堂。同学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一点要努力成长为新时代健康向上、大有作为的博雅少年。
岐山一校教育集团四校区同息联动、精彩纷呈。丰富灵动、意义非凡的中秋系列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了孩子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丰富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汇力共擎、集美智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