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市首届“两邻节”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市府广场举行,沈阳通过开展互助服务、风采展示、文艺汇演、最美邻里评选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群众“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情感共鸣。沈阳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市已建成100多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沈阳社区通过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深化“两邻”多元共治,努力把社区打造成有颜值、有温暖、有内涵,居民有尊严、有认同、有希望的幸福家园。
A党建引领:
全市建成100多个党群服务中心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践行“两邻”理念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沈阳建立了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层层组织架构,并依托商圈市场、商务楼宇、工业园区建成了100多个党群服务中心。全市1860个机关党支部与社区党组织精准对接,发动在职党员和志愿者近30万人次走进1万余个社区、楼院,领办服务群众、助力振兴实事7871件,为居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苏家屯区民主街道工人村社区党员干部在走访社区居民时了解到,居民浦利因家庭困难,一直未交过水费,收到了水务部门一次性缴费900元的水费催款单,但却无缴费能力。社区党组织立刻与水务部门沟通协调,免收其拖欠水费产生的滞纳金,并改为每月交纳10—20元的方式,逐步清偿拖欠水费。
B友邻共创:
社区让居民感到“两邻”的暖心细节
目前,沈阳市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精细化、智能化水平,1507个小区引进了保障型物业,594个小区实现自管;建成了902个社区养老服务站、30个儿童服务站,为“一老一小”提供暖心服务;推进居民信息电子“装户”,对社区居民实现网格化、标签化管理;打破居住地或户籍地限制,实现了社区便民服务事项“全市通办”,居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9月底前,沈阳还将制定出台《沈阳市建设“两邻”社区分类实施方案》,按照基础类项目、提升类项目“6+4”的比例细化项目清单,让群众在邻里互动中享受到更加规范化、优质化的社区服务。
咖啡厅、自习室、开放式的会客接待台,还有集学习和休闲于一体的智慧科普体验馆……走进和平区长白街道幸福里社区,仿佛置身在图书馆、科学宫,这里的设置打破了大家对传统社区办公环境的认知。“面对面”的办公环境消除了以往隔着“柱子”办事的阻碍,科普体验馆里的VR交通骑行体验、消防安全模拟灭火体验等装置,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学习生活急救知识。这种亲民化改造、开放式布局实现了办公区域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服务功能最优化。居民有事没事都愿意到社区坐坐,邻里间唠唠家常,心与心的距离拉得更近了。
C多元共治:
“两邻”理念在众单位支持下形成合力
沈阳深化“两邻”多元共治,在全市范围推行区县(市)直部门、驻社区单位、属地街道对接社区的“三对一”工作机制,充分整合区域内各类组织资源参与社区治理。设立“好街坊暖心团”、口袋调解亭、睦邻商圈等邻里项目1382个,参与共建单位6992家,社区共建氛围日益浓厚;引导8家社会组织在全市24个社区推进“三社联动”,开展公益创投社区服务项目;培养社会工作者当好资源链接者,着手绘制社区资源图,激活共建共治的“神经末梢”;市级爱心广场及和平区、铁西区、浑南区爱心广场陆续投入运营,累计接收慈善捐赠600余万元,有效提升了社区公益活动的影响力;积极打造“盛京暖阳”“盛京啄木鸟”等社区志愿服务品牌,服务团队不断壮大。
D善邻伴邻:
把社区打造成群众满意的幸福家园
按照沈阳市紧盯民生热点难点,着力打造舒心就业社区、幸福教育社区、“健康沈阳”社区、品质养老社区的相关要求,全市在践行“两邻”理念时从居民需求出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打造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就业服务平台网络,开展托幼教育、突出劳动教育、抓实继续教育,将更多资源和政策向社区医疗服务倾斜,搞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和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让群众在家门口能够找得到工作、入得了学、看得上病、享受到亲情化的养老服务,把社区打造成有颜值、有温暖、有内涵,居民有尊严、有认同、有希望的幸福家园。
市民杨先生身患残疾,一直想就业却未能实现。沈北新区正良街道晨兴社区的工作人员了解这一情况后,依托辖区商户联盟发布了这条特殊的求职信息。很快,辖区内的几家小型餐饮企业成为杨先生的“雇主”,杨先生的工作内容就是每天往返于店铺和小区住户之间,提供送货上门和包装袋回收服务,每月都有一笔收入。无独有偶,沈河区北站街道山东堡社区的“爱心食堂”、万莲街道清泉社区的“四点半爱心妈妈团”和风雨坛街道铝镁社区的“四点半课堂”等均成为社区贴心服务民生的经验典型。
沈阳深入践行“两邻”理念,实现年年有节日、季季有培训、月月有活动、时时有服务,让广大居民更加体会到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温暖,让以社区为家的工作者们更有归属感,让推进社区善治的方向更加明确。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徐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