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电池、废旧灯管、过期药品、相片底片、化妆品和杀虫剂等都属于有害垃圾。”8月27日至29日,由沈阳市分类办主办,铁西区分类办及相关单位承办的《有害换“有爱”·分类不能少》垃圾分类快闪展览暨有害垃圾集中兑换活动如期举行。大家参加活动的热情高涨,纷纷将从家中带来的有害垃圾集中送到活动点兑换小礼品。
72岁老人乘地铁来兑换
8月27日,在铁西区北一路万达广场一楼一角,热心市民陆续赶来,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下,有序排好了一字长队。兑换活动开始后,大家纷纷拿出废弃灯泡、过期药品、纽扣电池等有害垃圾,换取环保袋、记事卡等日用品。着装统一的志愿者们一边向前来兑换的居民介绍垃圾分类知识,一边派发纪念品。
记者看到,不到半个小时,50多份兑换品全部被兑换。69岁的何女士拿着环保购物袋开心地说:“自从社区开展垃圾分类以来,我就有意识地把有害垃圾集中收集起来,听说这边可以集中处理,还可以兑换日用品,更加激发我们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了,希望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田女士今年72岁,家住在浑南区的她当天乘地铁赶到活动现场,把一大包过期药品交给工作人员,捧着兑换的环保日用品开心回家。
工作人员客串临时宣讲员
现场,两名中年男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他们一边手持有害垃圾等待兑换,一面滔滔不绝地宣讲垃圾分类常识。他们是谁?经询问得知,他俩一个叫康海峰,38岁;一个叫曹军,40岁,都是沈河区皇城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关系,他们很早就接触了垃圾分类工作,并带动家人、社区居民与同事共同参与这项公益活动。
康海峰介绍,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一些居民不能正确处理有害垃圾,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所以他希望相关部门能把类似兑换活动做成常态化,在街道、社区多设置一些专业兑换点,以回收有害垃圾换纪念品等方式唤起居民的环保意识。
66岁的庞俊波是一名退休教师,他捧着一大袋过期药品兑换的环保日用品乐得合不拢嘴。他感叹,这样的活动接地气、受欢迎。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增强了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更促使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实践中,让垃圾分类的意识深入千家万户,走进居民的心里。
寓教于乐让孩子受益
活动中,“分类博士做电池实验鉴别有害垃圾”小品受到青少年的关注。同时,孩子们也提出了一连串问题: “纽扣电池为啥是有害垃圾?”“纽扣电池放在鸡肉里,出现了气泡和黑印,是啥原理?”对此,分类专家给予了科学解释:“纽扣电池属于有害垃圾,因为纽扣电池中含有氢氧化钾,有极强的碱性和腐蚀性;纽扣电池看着小巧,但化学成分复杂,电池如果被皮肤黏膜夹住,会形成传导路,同时还会产生化学反应,造成皮肤黏膜的化学烧伤。如果皮肤黏膜含水和奶的话,会形成液体环境,加重化学烧伤的程度。”
“我女儿读小学3年级,对于垃圾分类,她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一位家长告诉记者,沈阳市教育部门在幼儿园、中小学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共享新时尚”的垃圾分类实践活动。放学回到家,小家伙主动提出要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家人找了四个垃圾桶,让她把垃圾四分类的名称写在标签纸上,再配上不同颜色。接下来,一家人一边学习分类知识,一边尝试“四分类”。“看到女儿都在认真分类,自己也觉得有义务积极参与,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这场活动寓教于乐,特别受孩子们喜欢,希望类似的活动能多举办一些。”
互动环节设计新颖有趣
本次活动以快闪形式亮相铁西区北一路万达广场,现场展区包括有害垃圾集中兑、垃圾分类猜猜猜、少儿环保手工作品展、“四分类”研究所以及垃圾分类飞行棋等几大板块。展览通过科普垃圾分类常识和趣味游戏相结合的形式,吸引广大市民的关注与参与,让大家了解到垃圾分类以及有害垃圾回收的重要性。
《有害换“有爱”·分类不能少》宣传活动在能文能舞、亦动亦静的精彩表演中拉开序幕,并设计了有害垃圾小实验、生活垃圾再创造儿童走秀、垃圾分类互动问答等多个有趣的环节。通过这次生动有趣的宣传引导活动,广大市民认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掌握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增强了分类投放的鉴别力。
三天回收有害垃圾1.8吨
据统计,三天活动共计吸引了1000余名市民参与,回收有害垃圾达1.8吨。沈阳市于2017年被确定为全国46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2019年全面启动分类工作。截至2021年8月底,市内9个建成区的居民小区全部配备了四分类设施,各级公共机构、中小学和幼儿园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6.05%。在2021年第二季度全国46个重点城市排名中,沈阳市排名第1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