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医院里离死神最近的地方,也是被家属寄托生之希望的地方。
每年全球约有2400万人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后能够存活,这里是生命最后一道防线,而巩固这道防线的,正是一直奋斗在重症医学第一线的医生们。
责任的传承
王仲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谈及为什么会选择重症医学科,他坦言是受母亲的影响。
“我的母亲就是一名急诊医生,小的时候会在不经意间接触到很多危重患者,从那时起,我就对医学产生很多好奇。”王仲说。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医院是听到便恐惧的地方,但对于王仲来说,却是梦开始的地方,从那时起,对医学的探索已在他内心生根发芽,这也促使他无论在本科还是研究生期间,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重症医学科。
如今,王仲已经成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名ICU医生,8年的工作,让他更加坚定当初的选择,从母亲手中接过作为医者的责任。
“我们要对得起我们的良心。”谈及责任,王仲庄重的表示,很多患者一脚已经踏进鬼门关,作为一名ICU医生,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用所有ICU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将患者从死神的手中夺回来。
压力激发动力
选择重症医学科,就要做好面对重重压力的准备。
“最开始接触重症患者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压力非常大。”
这个压力一方面来自于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并不是所有的重患都需要到ICU,只有病情进展到威胁生命,并需要重要器官功能支持,这样的患者才能被ICU收治。”王仲解释。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名年轻医生在职业早期临床经验的不足、知识储备的不够。
医学作为一个经验性学科,医生的临床经验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尤其对于重症科医生,这样的临床经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急需在短时间内适应临床,将我们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完美结合后,才能对重症患者有一个很好的救治。”王仲说。
对于“压力”,王仲显然更有体会
去年,他走过了每名医生“修炼”的必经之路——总住院。
总住院,顾名思义,就是24小时住在医院的医生。按要求,住院总医师每周要有6到7天都在医院,值守在临床一线。需要参与或负责处理的事情包括:病房接诊、查房、手术、教学、紧急处置患者危急情况、随时应对全院紧急会诊、临时处理病房各种行政事务……
王仲感慨:“我统计过,最多的时候每天接到五六十通电话。电话铃响,就意味着有重症患者出现了。”
病房外的牵挂
“费用是怎么样?钱还够不够?”
“患者今天怎么样?”
这是ICU医生最常听到的两个问题。
人们常说金钱相对于生命来讲一分不值,但对于ICU患者家属来说,金钱显得极为重要。好在医保政策的实施,大部分的费用都由国家补贴。
而更牵动家属的则是患者的病情。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患者与家属是分开的。患者完全由医生、护士和辅助的护理人员去帮助执行临床操作和护理。家属24小时不能看到最挂念的人,自然会产生一些担心的情绪。
这也对ICU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尽可能用更多的时间与家属进行病情的沟通,让家属充分了解重症患者的病情,因为患者病情时刻都在变化,这也需要我们在病情关键点或紧急情况下与家属充分沟通,让家属了解患者情况,打消焦虑。”
病房内的感动
感动的故事,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王仲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女孩,她的父亲在ICU,前期因为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没办法说话。到了后期因为病情的原因,做了气管切开,虽然脱掉了呼吸机,但仍然说不出话来。再加上因为疫情,家属24小时不能探视,这对于每天面对陌生医护人员、陌生环境的清醒患者,是非常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的。这时候女孩给他写了一张纸,他清楚地记得上面写了不要为一些费用担心,不用为家里担心,好好去配合医生治疗之类的话。
王仲哽咽地说:“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寄托了家属对于患者的这种情感和对于我们医生的信任。”
疫情影响下的ICU
2020年初,一场大规模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国内爆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湖北医疗队分批集结出发。他们的足迹遍布湖北、黑龙江、吉林、新疆等地。
仅去年一年,重症医学科就派出将近80人次的医护团队,随即而来的是科室人员的紧张。“包括我们科室日常的医疗工作,以及学校的科研和学生的教学工作也受到了极大影响,最严重的时候,我们科室留下的医护人员也仅有不到20人。”
不同的“战场”,同样的坚守。那一刻,所有人顶住了压力。
“成功治疗一个重症患者带给我的信心与希望就是我永远保持这种活力和积极的动力。”8年坚守,这是生命对生命的致敬,这是最坚定的爱之守护!
《重症医学科——门里门外,生机与期望》
2021中国医师节
特别报道
文字:宋凯
摄影:张诗尧、经翰林
剪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