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灯闪烁、风驰电掣,在沈阳的街头巷尾,有这样一支抢救生命的急先锋,身着绿衣,运送患者,分秒必争。
现场视频截图
120, 关键时刻能救命的一组数字,连接的是急诊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需要利用院前相对简陋的条件和设备,对急重症病人进行现场抢救,挽救患者生命并为医院处理赢得时间和治疗条件。
他们的工作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辛苦,当然也常伴感动与奇迹。
现场视频截图
在沈阳市急救中心苏家屯分中心,29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正是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医生,却在危难之际冲在最前方。在疫情期间,他们化身坚强战役堡垒,忙碌在防控一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奔波奋战。
今年中国医师节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一代代医务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赓续光荣传统,践行初心使命,前赴后继、砥砺前行,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贡献。
沈阳急救中心苏家屯分中心的医生们也一直在用他们的爱与守护诠释医者初心、生命至上,肩负着人民健康守护者的重要担当,今天,让我一同感受他们的急救“日常”。
他们,有着难以想象的辛苦。
“一有呼救必须立即出车,一到现场必须迅速抢救。” 院前急救的特殊性,要求急救医生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进行救治。无论春夏秋冬,无论白天黑夜,呼救电话就是出发的命令,一根细细的电话线搭建起的是延续与保障生命的桥梁。
现场视频截图
除了与时间赛跑,他们的工作常常与“累”为伍。急救任务的不确定性,按时吃饭也成了件奢侈的事,很多人都落下了胃病。“记得2019年7月31日,24小时内我共出诊31趟,直到晚上8点多才吃上中午饭,当时还是因为领导临时派了一组增援,我们才能歇一会,吃完饭后又马上出诊。”沈阳急救中心苏家屯分中心的急救医生孙飞回忆。
从孙飞的脸上看得出来,虽然累,但是她很自豪,因为辛苦的工作换来的是患者的平安。这仅仅是院前急救医生的一个缩影,没有电梯的高楼,车流如洪的马路,偏远难行的田间地头……都是他们挥洒汗水的战场。
他们,有着选择从医的坚定理想。
更让孙飞自豪的是,她成了父亲的骄傲。
采访视频截图
之所以选择从医主要是因为父亲,父母都是乡村医生的孙飞从小在诊所长大,父亲2008年曾提交过去汶川支援请战书,虽然最终未能成行,但平凡又伟大的力量始终感染者她,这也坚定了她成为一名医生的理想。
如今,已在院前急救工作6年的孙飞传承着父亲的医者情怀,也已然成为父亲的骄傲。
他们,有着直面生死的勇气。
我们总说医生是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殊不知,院前急救医生早已更先一步与死神交手。即将要迎来什么样的病患,他们永远无法知道,唯一知道是必须第一时间尽全力去救治病人。
采访视频截图
当然,并不是每一次与死神搏斗都会胜利。“印象中很多场面真的很害怕,但是责任和使命要求必须完成工作。”面对未能抢救成功的患者,面对因事故、自杀失去生命的人们,孙飞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感悟,也对生活爱得炙热。
他们,有着极致的细心与责任心。
急救医生吴忠承说:“院前急救遇到的事情往往十分突变且紧急,如果稍微粗心,后果不堪设想。很多家属报警时与现实情况并不一样,少问一句话,少看一眼,结果就会天差地别。”
采访视频截图
细心就是对患者负责,责任心更是必不可少,有了责任心,才能尽心尽力把院前急救工作做好。对于刚刚工作2年的急救医生徐超来说,责任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尽最大可能将患者安全送到医院,去进行更全面的救治。”
他们,有着铭记一生的经历。
“这是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在孙飞刚工作不久时遇到一名急性心梗中年男性,在急救车还没开出小区时,男子心梗突然发作、意识丧失,孙飞果断对其进行心肺复苏、除颤,经过抢救,男子成功被抢救回来。
“这是我第一次将眼前突发心梗患者成功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虽然时隔多年,谈及此事,孙飞仍是难掩激动。
他们,有着冲上防疫第一线的决心。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020年初,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国内爆发,全国多地陆续出现感染病例。
沈阳急救中心苏家屯分中心在疫情伊始就开始承接转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必要的密切接触者的转运工作。目前,分中心已经完成转运确诊和疑似病例250多例。
采访视频截图
为保卫沈阳安全,分中心医护人员不舍昼夜奋战一线,无一人退缩。
“疫情开始时,防护物资非常紧缺,为了节省防护服,医护人员工作期间基本不喝水。” 长时间的工作劳累对医护人员的身心也是极大的考验,“最长的时候从早上8点上车一直到第二天6点才下车。”站长彭春晖说起那段经历难掩哽咽。
时间就是生命,没有人比120急救队伍更能深刻体会这六个字的含义。他们用专业和爱心与死神拼速度。
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足迹。
他们用行动践行医者初心
成为守护沈城百姓生命与健康最坚实的盾牌
他们分秒必争
奔忙于生命线上
《院前急救——生命线上分秒必争》
2021中国医师节
特别报道
文字:宋凯
摄影:张诗尧、经翰林
剪辑:张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