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全球每年有3000万病人被送入ICU接受治疗,其中2400万人能被成功地挽救。
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重症医学的作用,整个社会有目共睹。
可以说,重症医学把守着生命滑落到死神手中的最后一道关卡。
(重症医学科,又叫重症监护病房/ICU,是专门用于救治危及生命的各种疾病的专业科室。)
一、重症是挑战,更能体现医者价值
冯伟,男,1969年出生,1992年毕业于辽宁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分配至沈阳市第四医院呼吸科工作。
谈起当初学医的原因,冯伟坦诚地说:“小时候和爷爷奶奶比较亲。我爷爷患有慢性气管呼吸道疾病,当时看着很遭罪。考大学时就想学医,那时就简简单单想着以后给爷爷治病。但是学医之后就发现不一样。医生是一个非常高尚的职业,救死扶伤的同时也让自己获得很多成就感。”
(采访视频截图)
2008年,冯伟主动转到重症医学科。他说:“重症是挑战,更能体现医生的价值,我愿意接受挑战。”
这一去,就将近14个年头。
“重症医学,其实我干上了才知道确实很辛苦,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很艰难。大家都知道,患者到了重症医学科,就说明已经命悬一线了,如果你能给救治过来,成就感是满满的。”
成就感,是冯伟在访谈中经常提到的词汇。
现如今的冯伟,作为医院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担任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急诊科主任、发热门诊/核酸检测负责人。提到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尤其是休克、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重症感染等危重病人救治,冯伟是患者家属提到最多的名字。
二、把医院比作军队,ICU医生就是特种兵
“重症医学和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如果把医院比喻成一个军队的话,那么ICU的医生都是特种兵。”——冯伟
一名重症医学科的医生需要掌握包括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穿刺、血流动力学监测、机械通气、血液净化、气管镜、床旁超声等等高难度、高风险的操作。
他们的职责就是为医院其他科室保驾护航,无论是院外急诊来的病人还是院内突发疾病状况出现重症的病人,都在重症医学科接收的范围。而收治重症医学科的指征就是出现了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
比如当患者出现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机的支持;出现血液动力学异常,如休克,需要进行血液动力学的治疗;甚至有些病人出现单器官或多器官损伤,比如急性肾衰,需要做血滤;急诊很多中毒的病人需要做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等,就需要到重症医学科进行系统治疗。
重症医学科和其他科室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普通科室都是以器官治疗为主的科室, 如:呼吸科、心脏科、消化内科等等划分的很细,对于各自领域的患者治疗比较得心应手。而对于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来说,则需要关注病人的整体,即把所有器官都放在一起考虑。
由于重症医学科的特殊性,患者一旦进入ICU,一切生活护理、基础护理、治疗都由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来做,没有家属看护。冯伟表示:”大家干的都是良心活,有担当、有良心、有爱心、能付出辛苦的人才能干得了ICU。“
三、生命最脆弱的时候,更能体现人性
“能不能治好?”
“什么时候能治好?”
冯伟称这是在ICU里被家属问到最多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患者病重到ICU的成功与否机会各半。在这个生命最脆弱的时候,更能体现出人性。”冯伟如是说。
ICU患者状况的快速变化、家属不能时刻陪伴带来的信息不对称性、ICU的高成本都会加重患者家属的焦虑和不安。
“这个时候,我们和患者、患者家属都是一个战壕的人,我们需要共同去救治这个病人,所以越是这个时候,我们对家属越要给予关注,和他们及时反馈信息,共同努力,共渡难关。”冯伟说。
四、坐在患者床边就是离病人近?
重症医学科的医生,要承受很大的工作压力
“ICU的患者,大多数救治时间窗非常窄,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一定要知道对于眼前的患者来说,当下应该干什么,必须干什么,立即作出判断,这点非常重要。比如一个休克的病人,拖得时间长就会出现各个脏器的损伤,如果因为你的犹豫,没有使患者及时得到处理和纠正,他可能就回不来了。”
重症医学科的医生,要掌握非常多的知识和个人技能
“如果一个晚上收治多位重症患者,你需要对每位患者及时做出评估。”
重症医学科的医生,要离病人近
“我总说什么是离病人近?坐在患者床边就离病人近了吗?不是,离病人近需要一直思考病人的病情,比如说患者做了一个检查,检查结果为什么这样?你去分析、评估,来证实这件事情并根据你判断给患者治疗,再通过治疗的效果验证你的判断是否正确,我认为把病人装到脑子里、装到心里,这才是离病人近。”
五、主动请缨“逆行”武汉,“大家长”的担当
“一个士兵在国家遭受侵略时,肯定想去前线保家卫国。我时常在想:作为一名医生,什么时候能有这样的机会呢?”——冯伟
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让湖北同胞陷入困境,1月24日,大年三十除夕夜,全国各地纷纷派出医疗队驰援武汉。大年初一,冯伟接到院里通知需要派3名护士前往武汉,作为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急诊科负责人,冯伟主动请缨,带领团队“逆行”,前往支援武汉协和江北医院。
大年初一06:00
新年的饺子还没煮好,冯伟便前往北站参加会诊——一位发热的患者。
“院里这时来电话说,要我派三名急诊和icu的护士前往武汉支援,我问院里需不需要医生,院里回复:已经有医生了。我说:我去吧,因为急诊、icu都是我负责,作为科里的大家长,我更应该去了。”冯伟回忆道。
当问及报名的那一刻有没有过犹豫时,冯伟坚定地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的时候,我就觉得前线需要很多重症医生去支援,我正好作为一名重症医生,正应该在国家特别需要的时候去一趟,我觉得心里满满的自豪感,没有紧张、没有恐惧,就是想做点事儿。”
六、家人背后的支持,是坚持下去的动力
说到对家人的亏欠,冯伟肯定地点头。
“亏欠肯定是有的。经常晚上、半夜患者就来了,甚至晚上就回不去家了。我记得孩子小时候上学,包括家里一些其他的事情,都是我爱人,包括亲戚朋友帮了很多。医疗本身就是一个以付出为主的行业。特别是我需要管理重症医学和急诊科。这两个都是非常急、危、重患者的科室,肯定顾不了那么多家里,但我的家人非常理解,正因为背后有他们支持,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七、“对不起老爸”,铁血男儿终落泪
2019年11月,冯伟父亲确诊肺部肿瘤,前期治疗均由冯伟操办联系,家人对此事一直很放心。主治医师初定2020大年初七为冯伟父亲进行第四次化疗。这次化疗十分重要,做完这次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但当时冯伟父亲白细胞、血小板处于较低状态,能否化疗还未可知。
而偏偏这时候,疫情来了。
大年初一 下班回家
冯伟下班后回到父母家收拾行李,进门对老父亲说:“爸,化疗我都联系好了,到时弟弟陪您去。我得去趟武汉,支援,明天上午就走。”
父亲听后非常支持:“你去吧,我没事,都安排好了”。早在2003年非典,冯伟作为发热门诊主任就瞒着父亲直接去了发热门诊隔离,这次他选择同父亲“商量”。
“从父母家出来就不行了,忍不住地流眼泪。当时不知道老父亲的化疗能啥样,不知道去武汉啥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确实不舍,我觉得对不起老爸。”
(冯伟2020年1月31日于微博上写给父亲的一封信 节选)
八、武汉印象:感动常在
大年初二 武汉协和江北医院
冯伟团队于大年初二到达武汉,负责支援武汉协和江北医院,冯伟带领了一个六十人的重症团队,整建制接管了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病区进行改造。说到武汉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重症团队所有医护人员的付出和奉献,勇往直前。
“很多患者都是非常重的新冠肺炎,才会在icu出现,才去插管上呼吸机。当时我们用了一天多的时间把所有患者都给气管插管了,还有一些气管镜等高风险操作。虽然每个人防护做得非常到位,但其实对这些年轻的孩子们,有的都是九O后,我觉得这种担当和责任给我留下特别深的印象。”
在冯伟团队的救治下,很多确诊患者脱了呼吸机成功转出ICU病房。
“有位病情很严重的阿姨在插管上呼吸机一个礼拜之后就好转拔管了,她跟我说感谢辽宁队!是辽宁队救了她。还开玩笑要给我们年轻的男护士在武汉找女朋友,那一刻真的非常开心。”冯伟笑着回忆。
九、何以为医?德行、医术缺一不可
突发的疫情影响了许多考生对于的人生选择。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树立了榜样,导致考生学医热情大涨。《2020年高考搜索大数据报告》显示,医学专业大学排名相关内容搜索热度同比去年同期增长164%。临床医学专业登上了热搜十强专业的榜单。
对于这种现象,冯伟表示:“今年好像学医的分都比原来要高很多。我认为我们中华民族是有优良传统的,在国家有难的时候,很多人毅然决然就冲出来了。你看这次,学医的就比原来要多,可能因为很多年轻人觉得:我如果能当医生,就能给国家做更多的贡献。这种责任和担当其实每个人都会有。”
被问到“什么是一名医者应该有的责任与担当“?冯伟引用“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一句名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术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冯伟解释:“要想当一名医生,你的德行要像佛一样慈悲去普度众生,要有担当和责任,要不断地钻研你的医术,像神仙一样手到病除,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采访视频截图)
“德和行,就是既要有德,又要有行。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心,还要有好的医术,才能够去更好的担负起救死扶伤这个责任。我是这么认为”。
好好做人,好好行医。简单而质朴的8个字,是冯伟主任的座右铭。
冯伟主任的事迹只是千千万万重症医学人的缩影。
他们只是普通人。
肉体凡身却一直在和死神赛跑,竭尽全力、负重而行。
《重症医学科——与死神赛跑的普通人》
2021中国医师节
特别报道
采访:田诗媛
文字:田诗媛
摄影:经翰林 钟佳音
剪辑:经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