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8月10日,在立秋节气中走进了末伏。末伏处于长夏与秋令的交汇,阳气从夏长转为秋收,人体也随之从阳气开泄转为收敛肃降。辛丑年四之气主气是太阴湿土,客气是少阳相火,火运太过,土运不及,木运反盛。我们可以理解为本来应当肃降的阳气和湿气不安其位,像长白山天池那样里面是火山,外面蒙着水壳。故而此时养生可注意内清热、外化湿、养阳气,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一、伏暑湿热 内清外化
“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末伏的“秋老虎”正当其时。为了防止湿热伏郁,应选择一些轻清流动之品展化宣通气机,比如白豆蔻、薏苡仁、竹叶、白茅根等。水能制火,凉能清热,淡能利湿,因此可选择冬瓜、丝瓜、西瓜翠衣等来解暑祛湿。豆类则多具有健脾利湿的效果,可用白扁豆、绿豆、赤豆等。此时的水果往往都是甘凉之品,要注意不要摄入过多,以免过寒伤正。火热证明显的人可以选用莲子心、夏枯草、苦丁茶、金银花等辛凉开泄之品,末伏不宜纯用苦寒,体质柔弱者更要谨慎用苦味药,以免遏郁阳气的流布。
除了湿热之外,还要注意秋季燥邪当令的特点。初秋之时,燥气初主令,以温燥为主,可选用甘凉之品如白梨、百合、莲藕、荸荠、甘蔗、枇杷、桑叶等清热润燥。在今年四之气的特点中,更要注意热、湿、燥之间的转化,给湿气、热邪以出路,以免湿热之邪在秋季肃降作用下转化为凉燥、温燥之邪,伤烁肺阴。
二、夏末秋初,谨防阴暑
夏季高温时很多人养成了开空调睡觉的习惯,到初秋时如果还保持着这样的习惯,就很容易由于夏秋之交夜晚温度偏低而受寒感冒,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阴暑”。古人早就提醒了这一点,比如《养生论》说“秋初夏末,热气酷甚,不可脱衣裸体,贪取风凉。五脏俞穴皆会于背,或令人扇风,夜露手足,此中风之源也”。因此,夏末秋初如果伤于风寒,不仅体现为感冒表证,还可能直中脏腑会引起中风之类的脑血管病疾患。
所以末伏起居要注意,睡觉记得盖好后背和手足,尤其注意大椎、肺俞、心俞、涌泉等穴位,以保养人体的正气。不要贪凉,以免阴寒之气从皮肤腠理之间乘虚而入,引发伏气温病。饮食要注意不要恣食生冷,以免损伤脾胃,郁遏阳气。
三、培土疏木 养正度“伏”
暑湿燥代序相间之时,要注意清暑益气,同时还要注意养阴。今年末伏更应当注意健运脾胃的气阴,疏散肝经风热。健运脾胃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如春困秋乏的“秋乏”便与脾虚清阳不升相关,如果感受到头脑里空虚、头目不清利、甚至进而头痛的人,可以酌加健脾升阳疏风之品(如荷叶、川芎)。再如夏秋之交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也适用这类治法,足阳明胃经循行在鼻翼两侧故要健脾利湿,在此基础上加用疏肝的风药会提高疗效。如属风寒湿者可加辛温发散木郁之品、患者也不能恣意进食助寒生湿的食物。如属于风湿热者可以加野菊花、蝉蜕等疏散风热清肝之品,以起到较好的宣利鼻窍效果。
平时的调护中,孙思邈建议立秋之后服用黄芪类制剂,有调中焦以利四旁之意。日常饮食中可以做粥来养护脾胃,还可以在白粥中加入荷叶15克健脾升清。起居中注意洗澡之后彻底擦干、头发尽量吹干再出来,以免外湿困遏脾土。同时适时休息,不要熬夜,以免损伤脾胃正气和肝脏的 “罢极之本”。
【本期专家】
李涵,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健康教育五部部长,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在站博士后。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睡眠分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中医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心脏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