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炎热,气温升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无时不刻不在经历着“烤验”。
高温会使人体血管扩张,你可能会说:扩张对心脑血管是有好处的。
但血管在扩张之后,通透性增加,就会丢失水分,同样也丢失了离子。
不仅如此,夏季因出汗导致人体损失水分过多,致使血液中水分含量相对减少,血液过度黏稠,血流速度减慢,肌体组织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相对减少,可能会导致中风、心肌梗死和血栓栓塞等一系列严重疾病。
这种情况被称为“高黏血症”又叫“血液高黏度综合征”。
高黏度血症特别好发于7~9月份的盛夏酷暑季节。生理学家曾测试过老年人四季的血黏度变化得出以下结论——
夏季血黏度:最高
春秋两季血黏度:相对稳定
冬季血黏度:相对最低
由此可见
∵
一年之中血黏度最高时间是夏季
一天之中血黏度最高时间是清晨
∴
夏季清晨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时节!
因此中老年人要防治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在用药防治的同时,必须重视调控血黏度,最为简单的办法是:夜间喝水,清晨准时服降压药,必要时加服降脂药和降血黏药。
除此之外,应及时适量补充水分,平时注意多喝水,每天饮水在1000毫升以上,汗多时还要增加饮水量,可用少量多次的方法进行补充,或根据日常汗液、尿液排出量而量入而出,以白水或清淡的绿茶为宜。
还可以多吃些水分多的水果,既可以补充水分,又能清热解暑、增进食欲。
入伏后,这四件事要重视起来!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三科主任高勇主任表示,由于天气过热,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患者更要重视起来——
靠谱名医拍摄团队
1.天气炎热容易造成情绪上的烦躁,精神比较紧张,造成血管痉挛,易诱发心脑血管的发生。
2.由于天气过热导致生活相对不规律,对于有基础病的患者,常规用药容易出现忘服或者服用不规律的情况,这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有很大危害。
3.市民还需要继续重视疫情防控,这就涉及到和疾病相关的戴口罩问题。
对于中老年有基础疾病的,尤其慢性,如:心衰、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缺血等这类病人,在严格疫情防控的情况下,需适当调整戴口罩的时间,尽量少到一些人群比较密集的地方。
4.要做好防暑工作,尽量到通风或空气流动的场所,这样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好处。
入伏后,身体发出这些信号须警惕!
1.由于高温的存在,对于一些有基础病的患者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千万不能忽视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如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头晕头迷。不要认为这可能是高温带来的影响,要首先想到基础病,是否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
2.在身体发出警示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及时采取一些防治措施。比如:使身体降温、前往通风处。
3.如果出现头晕头迷,应检测自己的血压情况,必要时可以适当服用一些急救药物,或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要在高温情况下混淆了临床症状。
医生提醒:疫情防控下,不要误认为医院是不安全的。当出现头晕头迷、心前区不适或出现疼痛现象,应该尽量想到自己的原发病及时就医,避免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END-
*提醒: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 本期合作名医 -
高勇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三科主任
关注我们
每天获取一个健康新资讯图片
采录 | 阳阳
文字 | 小田酱
剪辑 | 精灵
海报 | 辛巴
科普来源:
[1]陆基宗.夏季血黏度高易发心脑血管病[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6(08):24
[2]刘国昇.夏季心脑血管疾病为何高发.人人健康.201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