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中国共产党沈阳市沈北新区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沈北新区区委书记闻然做了题为《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沈北新区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的报告。报告对过去五年工作进行了回顾,明确了今后五年主要任务。报告站得高、想得深、议得透,在这份大手笔、高水平的未来5年规划中,记者注意到了一个“链”字。绘制产业链图谱、链主招商、链长制、链上沈北、创新链、产业链……报告中“链”字出现了31次。
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不断提高产业链水平
报告强调,回顾五年来的奋斗历程,他们深刻认识到要推动沈北新区高质量振兴发展,必须狠抓实体经济振兴。抓实体经济要坚持招商为要、项目为王、落地为大,以科技创新为手段,紧紧围绕做好结构调整 “三篇大文章”,加快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不断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对于五年后的目标,报告明确经过五年的努力要实现产业生态趋于完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紧密融合,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壮大,成为全市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和增长动力源。
绘制产业链图谱、招商清单、项目清单、任务清单
规划是纲,纲举才能目张。作为城市发展的灵魂,高水平的规划,往往能在城市建设中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对于今后5年的主要任务,闻然认为首先以高水平规划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空间规划上按照“四组团+两中心镇+若干特色村”的总体格局,产业规划上明确了 “一区多园”,明确主导产业主攻方向,将产业落到空间上、集聚在园区内,加快形成 “1+8+6+2”的产业发展格局。要跟进制定每个园区具体详规和细分产业门类,绘制产业链图谱和招商清单、项目清单、任务清单,用高质量项目支撑规划实施。
全面落实“链长制”,提升产业能级
报告明确,未来5年,沈北新区将以提升产业能级为目标,扎实做好 “三篇大文章”。全面落实“链长制”和一条产业链、一名牵头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工作方案的 “四个一” 推进机制,着力推动“老字号”由硬变软、“原字号”由短拉长、“新字号”由小做大做强,持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改造升级“老字号”,力争到2025年,装备制造业规上产值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深度开发“原字号”,力争到2025年,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
培育壮大“新字号”,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00家。
链上沈北,统筹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报告指出,未来5年,沈北要统筹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要有效发挥政府作用,有针对性地在企业与各类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之间进行“撮合”。要推进数字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西门子数字赋能中心、“链上沈北”等平台建设发展,开展企业“上云、赋能”行动,全面打造数字辽宁、数字沈阳在沈北的场景示范、项目示范、企业示范。
未来5年,沈北还要打造要素成本洼地。全面落实税费减免政策。有效发挥“链上沈北”生产要素服务平台和企业家协会作用,努力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依托“家在沈北”“大学生青春号”等服务平台,建立规范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人力资源市场。强化金融供给,加强财政与金融政策协同,未来5年,政府基金投入不少于15亿元,吸引社会资本不少于150亿元。
鼓励企业“揭榜挂帅”,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融合
沈北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关键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报告中也强调了,未来5年,沈北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以自身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与高校院所、技术团队、关联企业、金融机构进行技术关联、股权关联、人才关联、资金关联,争当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盟主”。鼓励区内企业、科研院所“揭榜挂帅”,积极参与国家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和重大应急攻关项目,为沈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贡献沈北智慧、沈北力量。
围绕产业链需求,编制紧缺人才目录
未来5年,沈北将深入实施人才振兴战略。树立“产业跟着人才走”理念,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研发需求,靶向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企事业单位“高薪聘高人”,鼓励柔性引进人才,健全“人才+项目+基地”机制,推动更多“项目+团队”“带土移植”。要实施高技能人才订制培育计划,围绕产业链需求,编制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探索实施产教融合的“双元制”教育培养模式,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壮大沈北工匠、行业精英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全面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链主”招商、以商引商
未来5年,沈北将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绘制产业链图谱,精准引进拥有产业先进技术的龙头企业和旗舰企业,以及对产业能产生突破性影响的战略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坚持“一把手” 招商、“链主”招商、以商引商、协会招商、基金招商、全员招商,瞄准日韩德俄、北上广深,紧盯国内外500强、行业领军和隐形冠军企业,引进一大批对产业链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瞄准“十四五”期间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债投向,精准包装策划新基建、农业现代化、生态环保等一批重大项目,争取纳入辽宁省“三个一万亿”大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