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沈北新区加快推动高质量振兴发展的关键阶段。全区上下将在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上下功夫,登高望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时不我待、奋勇拼搏的劲头,探索实践推进沈北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努力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不断开创沈北新区高质量振兴发展的生动局面。
以营商环境为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
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以更多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破解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发展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持续推进辉山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管委会+主题园区+平台公司”运行模式,奋力冲刺全国百强开发区目标。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加快五大国有集团组建和运营,强化国有平台公司的投融资能力,做大资产、做优等级、做强功能。
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打造智能化、便利化、高效化的新型政务服务“综合体”,实现从“线下办”到“指尖办”“一件事一次办”,让“办事不求人”成为常态。制定容缺审批事项和事中事后监管清单,助力企业“招商即拿地”“拿地即开工”。当好企业“店小二”,切实叫响“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
未来五年,政府基金投入不少于15亿元,吸引社会资本不少于150亿元。
提升产业能级 做好“三篇大文章”
着力推动“老字号”由硬变软、“原字号”由短拉长、“新字号”由小做大做强,持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改造升级“老字号”
要紧紧围绕航空、汽车和轨道交通等产业,瞄准产业链断点弱点,积极引进核心企业和补链项目,加快产业集聚。要以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为方向,打造一批绿色工厂、智能工厂、黑灯工厂和无人车间。
力争到2025年,装备制造业规上产值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深度开发“原字号”
加快实现产品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由传统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将克拉古斯、中街冰点等本地老品牌培育成全国大品牌。支持禾丰牧业、辉山乳业、东亚种业等重点企业持续壮大,抢占头部位置,提升龙头带动作用。
力争到2025年,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
培育壮大“新字号”
充分挖掘沈阳大院大所资源优势,加快区域性头部企业招引,抓住集成电路、信创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发展机遇,着力引进一批关键性、牵动性项目。
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00家。
科技创新驱动 引育发展新动能
坚定不移走创新路、吃创新饭,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力。
加快新旧动能产业转换示范片区建设
举全区之力高位推动、上下联动。加快大学科技园、科创大厦等首批重点工程建设,举办有全国影响力的展会、竞赛、论坛、路演、年会活动,着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与驻区高校院所共建一批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变成“生产力”。
实施人才振兴战略
靶向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企事业单位“高薪聘高人”,鼓励柔性引进人才,推动更多“项目+团队”“带土移植”。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壮大沈北工匠、行业精英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全面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城乡建设一体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沈北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全方位振兴的必由之路。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本着以工促农、工农互促的原则,充分发挥辉山开发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优势,全面推进 “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推进中化 “万亩智慧农场”、腾讯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冷链物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打造一批 “庭院经济”特色村,全面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深入推进国家、省级美丽示范村创建工作,全面加强村庄清洁、“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重点工程和常态化运行管理机制。
擦亮生态底色 建设沈阳“城市公园”
以“生态沈北”建设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为抓手,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将沈北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绿色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绿色改造,努力成为全市第一家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全面建设沈阳“城市公园”
坚持 “以园美城”,围绕“一廊、五区、十园、百角”的规划布局,高标准设计、高水准建设、高品质呈现,利用3到5年时间,建成综合性公园16个、街角公园500个。坚持 “以水润城”,加快实施河流水系综合治理提升工程和水系联通工程,着力构建区域生态水系网络和滨水活力网络,积极融入辽河国家公园建设,将蒲河打造成为生态之河、经济之河、文化之河。坚持 “以绿荫城”,新增绿地150万平方米,让城市 “铺满绿”,居民出行实现 “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牢记发展为民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人民至上,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全力解决群众烦心事
紧紧抓住“交房难”“办证难”“停车难”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问题,逐项制定清单台账,运用市场手段、行政手段、法治手段“多管齐下”,坚决啃下“硬骨头”,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体验收获、得到实惠。
兜牢兜实民生底线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保持社会保障政策覆盖率100%。加大困难群体保障力度,全力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需求。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路网提升改造工程,加强与沈阳母城互联互通,改善道路交通微循环。深入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让城市更有温度、富有内涵。
持续优化公共服务
统筹优质教育布局,未来五年,建设中小学22所、提供优质学位4万个,探索通过智慧教育、线上教育等手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共享。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做优做强医疗集团,实现从“管治病”到“管健康”的转变,努力实现群众“不得病、少得病”“得了病、早发现、早治疗”。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加快构建区域化养老服务体系。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场景化打造城市书房,将阅读空间嵌入沈北百姓生活。构建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3公里文化圈”,形成城乡一体、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更高品位上实现以文化城、以文兴城。
力争到2025年
装备制造业规上产值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力争到2025年
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
力争到2025年
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