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晓
沈阳市政协委员
沈阳市妇婴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 二级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沈阳市妇联执委
午夜时分,一个小生命降生了 。
这孩子来得艰难,顺产七个小时生不下来,转到沈阳市妇婴医院时,胎心异常,胎儿因为缺氧在腹内挣扎,情况危急 。
“ 剖!”
医生做出判断,很快,孩子顺利娩出,母子平安。
在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抢救中心,被送来的母亲和孩子,几乎都在生死一线之间,作为院长,孙晓从不会把生孩子这件事看得轻松,因为永远没人知道,看似风平浪静的下一秒,会有怎样的情况发生。
为爱而来
一切始于那个夏天。
2014年7月,一纸任命,把孙晓推上沈阳市妇婴医院领导岗位。
有多年临床医学工作经历,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担任十年副院长的她,面对新的职务、新的环境、新的使命,静静思考着 —— 我,为何而来。
是为了脱离难以负重的工作?是为了离家和家人更近?亦或是其他私欲?
答案,正相反。
孙晓在基层工作多年,亲眼目睹了孕产妇对科学产检的迫切需要,亲身感受到安全分娩的重要。
她清楚记得那一天,一位孕妇拖着沉重的脚步来到医院,点名道姓找她看病,已任院长的孙晓,耐心接诊了这位患者。
孙晓判断准确。
经查,这是一位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的双胎妈妈,血糖高,伴有家族病史,情况并不理想。
“ 如果患者有一点儿科学素养,也不会拖到现在,如果早发现、早调理,结果就不是这个样子。”
患者的病情使孙晓内心感到不是滋味,在孙晓一次次悉心指导下,孕妇各项指标逐渐接近正常值,宝宝健康发育成长,直至足月,平安出生。
故事远未结束。
到沈阳市妇婴医院以来,孙晓经常遇到为了保胎不顾自己生命的母亲,那些女性,为了成为一个母亲,付出了超越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同为人母的孙晓,理解这些母亲的焦虑、无措与不安,更深知那句“拜托医生”的分量。
由一人推及更多人,孙晓深感自己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光荣,她要做的,就是在保证每个准妈妈生命安全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完成她们当妈妈的意愿,和妈妈们一起面对,那个强大、冷酷、无常的自然。
“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在她的主张下,MMC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在医院正式成立,从孕早期开始,孕妇可以进行风险筛查评估,高危孕产妇的健康情况得以纳入实时监控平台,通过先进理念和技术服务,实现对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全方位管理。
有人这样问孙晓,你已经当上院长,又荣获了国务院特殊津贴,为什么还坚持坐诊看病 ?
孙晓说,“我是院长,但我还是一名医生、一位市政协委员,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和患者站在一起,能让我了解到百姓关注的社会问题,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提案。”
诚如斯言。
孙晓深知组织任命自己为市妇婴医院院长,不仅是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更是压在自己肩上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孙晓看来,这份事业,像一座金字塔,越是身处塔尖的人,向下传递的责任就越重大。
她牵头成立沈阳市妇产专科联盟,截至目前,已有22家盟员单位加入其中,作为沈阳地区唯一公立妇产专科医院,为了促进区域专科技术能力的总体提升,医院将所得所学倾囊相授,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市妇婴路径”在业内获得充分肯定。
为爱求变
创新是一切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孙晓深谙此理,她认为,要发展医院,必须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她下定决心,扑下身子,埋头苦干,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辛勤汗水,浇灌出一个设施先进、技术一流、人才济济、群众满意的金牌口碑医院。
上硬件,强技术 ——
她带领全院职工,吹响实干兴院的嘹亮号角,以党建引领医院发展大计,对标国内先进经验、引进国际先进设备,投资500万元建成的遗传基因检测实验室投入使用,独立开展无创DNA产前检测实现产前诊断技术新突破,强化“软实力” 助推“硬发展”。
抓建设,创特色 ——
医院投入3600余万元狠抓学科建设,产科、妇科、生殖科三大学科发展齐头并进,多次填补了技术空白。产科着力打造全周期服务链条,妇科在省内率先开展经脐及经阴道单孔腹腔镜技术,生殖科开展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影响力覆盖东北及内蒙地区。
育人才,蓄实力 ——
她大胆创新,投入人才培养经费950余万元,十年间,医院引进博士、硕士等专业性人才600余人,承担科研立项40项,取得国家专利17项,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奖励20余项,形成以人才、技术、服务、品牌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
“ 我家两代人都在这里出生!”
今天,提到市妇婴,很多人这样骄傲地说。
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专科特色,良好的就医环境,精湛的医疗技术,吸引着众多省内外的患者,冲着沈阳市妇婴医院这块牌子,人们不远万里,慕名而来。
倾爱于业
每个孩子顺利而健康地出生,都是一个奇迹。
它的背后,需要一个环环相扣、紧密配合的医疗团队,涉及急诊室、产科、分娩室、麻醉科、新生儿科、输血科等多科室的通力协作,凝聚了团队的智慧和力量,还需要有与死神赛跑的生死时速。
说到这,孙晓与我们聊起小豆豆的故事。
当时,她的胎龄只有23周,体重仅550g,属于极低出生体重儿,个头只比成人巴掌大一点、全身紫绀色、呼吸微弱。
“胎龄、体重这么小,她还能活吗?”
在生命面前,医护人员迎难而上,将小豆豆视如己出,拼尽全力挽救。
因为各项机能均未发育成熟,小豆豆的抵抗力几乎为零,皮肤呈胶冻状,穿刺、打针等都异常艰苦。
“ 我们不会放弃你,你要坚强地活下去啊!”
小豆豆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都牵动着医生护士的神经。
肺发育极不成熟,上有创呼吸机持续!肠道动力不足,就用静脉和胃管喂食! 在市妇婴医护人员的精湛医术与精心护理下,一个个看似无法逾越的艰难险阻,都被克服。
生命,何其脆弱又何其伟大。
283个日夜的守护,生命之光在尘世显现 —— 在医护人员的见证下,小豆豆与家人终于团聚。
283天的等待,焦灼的母亲第一次真切拥抱了梦里呼唤过千万次的女儿,母亲什么都没有说,隔着口罩,轻轻亲吻熟睡宝贝的额头。
那一刻,所有人都流泪了。
“ 我的孩子长大了,来看你们!”
看着当年从市妇婴走出的孩子,如今长大、成人,变成了一个个鲜活有力的生命,没有什么,比这更令孙晓欣慰。
不断收获生命喜悦的同时,市妇婴医院也捷报频传 —— 平均紧急剖腹产时间已经由原先的23分钟缩短到15分钟,最短的已经达到了7分钟!年救治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突破2400余例,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达100%!
市妇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的“母婴安全行动计划”中被通报表扬,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改善医疗服务优秀医院并获得改善医疗服务全国医院擂台赛东北西北赛区十大人气案例,入列 “全国百家优秀爱婴医院”!
仁爱妇婴,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第一选择!
让爱传递
母婴安全,关乎人类生生不息,非大爱润泽而无以成就。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孙晓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把护佑生命健康,作为自己为之追求的崇高事业,全身心投入其中。
作为一名医疗卫生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孙晓把医院主战场作为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用心研究,倾心投入,全力而为。
多年来与患者同甘共苦,她一字一字完成了《关于政府助力提倡自然分娩保障母婴安全的提案》,她真诚希望,在未来,那些想要生育的人,能得到社会、政策和医疗上的支持、照护。
她的呼吁,引起重视。
医保局、物价局等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具体政策,以各种形式大力推进分娩镇痛工作,为母亲和孩子的安全保驾护航。
出诊,履职。
两个世界的叠加,两种生活的交织,两重身份的转换,将她的人生彻底打通。
近年来,市妇婴在孙晓的带领下屡屡斩获佳绩,医院在首次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专科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7位,在艾力彼首届“全国妇产医院50强”排名中位列第25名,均居东北第一名!国家卫健委第三方调查患者、职工“双满意度”排名位列全国第三!
仰望星空的人,自己也在发光。
孙晓本人,也先后被授予辽宁省“三八”红旗手、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第三届创新型人才等多个荣誉称号。
然而,孙晓自己却分得很清楚,掌声与荣誉只是她生活的1%,剩下的99%,她要留给真实的百姓,真实的生命。
医学,归根到底是针对人的学问,不仅要解决躯体上的不适,还要顾及人的思想。
如果说医生与病人之间存在一条隧道,仁与爱,也许才是照亮黑暗的那些光。
这种想法,在走进院长诊室的一瞬,得到证实。
办公条件之简陋,出乎我们的意料,一张素净的检查床就已占去诊室一半的面积,不出五步就能走到尽头。
更让我们敬佩的是,为了将最好的环境留给患者,所有医护人员在地下一层集中办公,即便在这样紧凑的环境下,大家还在竞相割舍自己的空间,为患者的诊疗需求让步。
看到这些,我们才真正领悟了什么是“拼搏、奉献、担当、无畏”的妇婴精神。
正因这隐秘而伟大的医者之爱作奠基,才滋养出市妇婴的蓬勃发展 —— 十年间,诊疗患者达到750万人次,14.5万个新生命在这里诞生,医院总资产增加2.3亿元,增长38.3%,沈阳市妇婴医院实现了医疗、科研、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 妈妈,我是怎么来的?”
“ 宝贝,你在妈妈肚子里呆腻了,把门一开,就出来了。”
母亲与孩子之间,有一道生门,十月怀胎,瓜熟蒂落,生命降临。
行至半生,你是否还会追忆来时的那头?是否还会在庆生的那一天,想起那个为你叩开生命之门的人?那些让产妇成为母亲,那些把“母子平安”作为毕生心愿的人,你是否还能将他想起?
你记得也好,忘记也罢,医者之爱永远在妇婴人心中闪耀、传承。
“ 母子平安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夏夜星光灿烂,沿大南街望去,沈阳市妇婴医院灯火通明,生的希望,随午夜的来临被重新点亮。
新生,或意外,随时可能到来。
黑夜中,孙晓仍在默默守候,不知道又有几个孩子,会选择在这个夜晚来看看人间。
市政协全媒体工作室出品
文字 / 王晶
视频 / 薄霖
本期委员由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