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沈阳社会救助标准实现连年大幅提升。2020年,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715元和每人每月510元,较2015年分别提高23.3%和43.7%,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4.27%和7.51%;高校毕业生来沈就业持续增长,5年累计接收应届高校毕业生34万人,吸引高层次人才6980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圆梦小康构建起有效的制度支撑,更成为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保障贫困人口 提高救助补贴
家住和平区新华街道红星社区的崔长江今年59岁,多年来一直一个人生活。崔长江说,2008年他申请办理了低保,从此开始享受到困难补助相关政策。从2008年的每月200元左右到如今每月700多元的补助金。“除了每月按时领取困难补助金和生活补助金之外,每逢节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领导都会来家里看望我,给我送来一些生活必需品,这些点滴细节让我感动。”
记者从民政部门获悉,“十三五”期间,全市低保救助、专项救助范围进一步扩大,临时救助资金累计支出6957.46万元;全市纳入兜底保障贫困人口达6308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38%;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残疾人和孤弃儿童福利保障进一步加强,特困供养金、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孤儿基本生活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幅提升,完成204名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落户安置。
与此同时,沈阳着力推进全民医保、养老保险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围绕民生保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搭建引才平台 释放政策红利
在就业创业、吸引人才方面,沈阳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上做文章。
两年前,老家在山东的“85后”博士孙伟毕业后来到沈阳就业,在打算买房时得知沈阳出台了高校毕业生和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首次购房补贴相关政策。按照政策,他可获得一次性购房补贴6万元。这笔钱对于家庭并不富裕但又即将“成家立业”的他来说无疑是“及时雨”,也让他坚定了在沈阳工作和生活的决心。
搭建公共引才平台、释放政策红利、提供个性化创业空间和金融服务,通过一揽子政策举措,沈阳形成了人才就业创业保障体系。“十三五”期间,扶持创业带头人1.65万人,带动就业9.8万人。高校毕业生来沈就业持续增长,累计接收应届高校毕业生34万人。全市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6980人,其中顶尖人才25人、杰出人才240人、领军人才1089人。沈阳市采取“团队+项目”方式,对60个在我市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给予共1.4075亿元资助,带动项目投资共计38.35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