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保鸡丁、芹菜土豆条、红烧豆腐,8元钱一荤两素,干净、放心。我和老伴吃得饱饱的。”6月20日中午,虽说是周末,但在沈河区滨河街道多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食堂内,居民们仍然三三两两地前来就餐。以党建为引领,深入践行“两邻”理念,多福社区走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崭新实践,居民们的幸福感显现在简单的一餐中,更在点滴生活中。
“无论是从发放问卷调查、社会结构分析,还是各种形式的座谈、交流与上门征询意见,我们对居民们的服务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多次的民意调查显示:居民们迫切希望我们建立一个养老服务中心,尤其是这个中心里必须得有一个‘社区食堂’,方便上了岁数的居民就餐!”说起多福社区食堂的建设,社区书记孟晓丹语意真诚。
去年8月,九晟泓纳(辽宁省)健康养老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中标后成立了多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心的原址为多福社区内老旧自行车棚。在广泛征求民意后,街道社区将原有的老旧自行车棚拆除。两个月后,服务中心整体改造建设完成。
目前,多福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要包括社区食堂、养生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数十项服务,面向社区内1.1万名居民,特别是近2000名60岁以上的老人开放。
社区食堂可为居民提供早午晚三餐服务。九晟泓纳总经理朱旭告诉记者,早餐,居民们只要花上三四元钱就能吃得又营养又健康;午餐,标准为8元钱,一荤两素(60岁以上老人);到了晚餐,社区食堂会根据居民需要,提供点单式服务。目前,社区食堂每天可为近百名居民提供餐饮服务,其中社区内9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获得免费的早餐和午餐。
记者当天在多福社区食堂看到,这里窗明几净,就餐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食堂并没因为平价亲民降低了服务质量。在附近居住的一位老人特意带着老伴,来多福社区食堂“体验”,服务人员热情地招呼老人就座,把饭菜盛好后说:“要是不够,我们再给您添!”
2009年,沈河区对多福社区进行改造时,根据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融入了“福”文化内涵,建造了“福”文化地标性的景观建筑“多福八景”,小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到多福社区视察,指出“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此后,多福社区作为“两邻”理念的发源地,一直把践行“两邻”理念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率先建立了党群服务(两邻实践)中心,通过“一路两馆两中心”(“一路”指党建示范路,“两馆”指两邻体验馆和幸福纪念馆,“两中心”指养老服务中心和睦邻中心)的打造,织密党组织领导下的服务群众、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张网,以“邻”的共识促进“邻”的共治,逐步构建了“党建引领、文化铸魂、社会协同、居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目前,多福社区通过“党建聚邻、和谐睦邻、文化亲邻、服务暖邻、社会助邻、科技安邻”,实现了党领导下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密织邻里关系网。
“多元参与、社会协同,请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仅能提升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也能解决社区工作者人员配备不足、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从而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孟晓丹说,近几年多福社区共引入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公共服务项目267项,使居民办事更便利,社区同志们则有更多的精力沉下心来,回归本位,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在“两邻”理念的指引下,社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坚持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激活了基层治理内在动力。
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引入了“夏云龙房产110”等90个志愿者团队,为居民提供“点单式”数百项志愿服务。修下水道、安灯泡、照看老人、帮助带娃、陪护、陪读,菜篮子米袋子上门服务,只要居民能想到的,都可以提供服务。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多福社区在创新服务方式的同时,以“福文化”为引导,借助聚邻舞台、邻里学堂、睦邻中心、伴邻书苑、善邻议事厅等,用文化娱乐、休闲交流、道德宣讲、邻里聚会、竞赛评比等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邻里关系,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