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时节,草木葱郁,万物并秀,朝气蓬勃。“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如约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由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协办。考虑到疫情的特殊情况,本次会议依旧采取线上方式进行,通过腾讯会议和哔哩哔哩双平台进行直播。据统计,双平台人气峰值高达4571。
研讨会秉持了一贯的高水平、高标准的办会风格,邀请了国内马工程首席专家、全国思政课影响力人物、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特等奖获得者以及辽宁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和教学展示,受到了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会议开幕式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曲洪波教授主持。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党委书记翟文豹教授、辽宁省高校教指委主任洪晓楠教授以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的蒋旭东主任分别致大会欢迎辞。
此次研讨会包括主题报告和教学展示两个环节。
主题报告环节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吕健教授主持,由马工程首席专家、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先春教授,全国思政课影响力标兵人物、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徐奉臻教授,以及全国思政课影响力提名人物、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曲洪波教授分别进行讲授。
刘先春教授的主题报告为《学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学史明理,即通过学习党史,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即通过学习党史,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刻践行党的信仰、宗旨与追求,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即从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探索中汲取经验智慧,明真理,做到真理与价值相统一。学史增信,“信”来自于中华五千年从未间断的灿烂文明史;来自于对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两千多年的历史;来自于中共在百年历史中找到的让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根本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学史增信,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更好地将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学史崇德,即认真讲好党的故事,厚植红色基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即坚定党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道德信仰,传承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谱系。坚持学史力行,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攻坚克难,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徐奉臻教授则聚焦于《专题化教学的理念和技巧》进行主题报告。徐教授自己所教授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基于对思政课教学现状的分析,从“为什么”的角度阐释专题化教学的意义,克服思政课教学“五多”(即常识性介绍多、平面性铺述多、陈述性灌输多、说教性讲解多、单一性方法多)与“五少”(学术性挖掘少、立体化推理少、针对性启发少、理论性提升少、群集性发挥少)的短板。基于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分析,从“是什么”的角度明确专题化教学的内涵,明确专题教学的目标、形式和做法;基于徐教授本人的长期教学实践,从“怎么样”的角度探索专题化教学的操作理念和实施路径。徐教授分享了她所开创的RMSD教学模式以及专题化教学对教师的“11334466”(即一个定位、一个树立、三跨结构、三个融通、四力功夫、四个自信、六要素养、六要教学)要求。
曲洪波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专题设计》。曲教授以党史为重点,讲述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专题教学需要解决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以及有效路径等几个重要问题。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专题教学是夯实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础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应构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专题设计,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大历史观”以及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还要将作为必修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四史选修课融合起来,以实现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效衔接,相互支撑,既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也做好四史。
三位教授的主题报告逻辑严密,视野开阔,紧跟热点,或密切联系党史学习和四史教育的现状,或基于多年专题教学研究领域的思考和收获,其理论讲授与现实关怀均令人受益匪浅。刘教授发自肺腑的真情讲授让我们真切地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了四个自信。徐教授的精彩讲解与对个人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无私分享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个人魅力和她所带领团队的强大实力,值得学习。曲教授的报告让我们看到了沈航马院近年来的努力与成就,以及在四史教育领域的率先举措。
教学展示环节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齐艳霞副教授主持。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特等奖获得者孙琳琼老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特等奖获得者刘骞老师,蚌埠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特等奖获得者李乐老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赛一等奖张青和王琳琳老师分别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五门思政课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教学展示。
孙琳琼老师就“马原”课程的重点问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教学展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是在批判吸收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论基础之上创立的,是一个系统的、严谨的和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更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经济腾飞的助跑器。在21世纪的今天,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坚持人民立场,引领劳动价值回归;在公平和肖丽现实性统一基础上,协调好微观领域劳动分配关系,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大多数人;驾驭资本的逻辑与共建共享社会的建设。
刘骞老师结合同济大学教学经验,以《加强开放合作推进“一带一路” 建设》为题进行教学展示,并着重阐述了同济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经验及教学思考。经过多年的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已成为同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并且实现了制度化和常态化管理。刘老师结合本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重点阐述了三个方面的思考: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开发教学案例与教学素材;如何能够在传统授课形式与创新授课方式的结合上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做到既对标思政课教学要求,又能将创新教学方法融入教学过程;如何在课程管理的长效机制和创新机制方面实现灵活性地优化组合,尤其是在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探索出一套可推广的做法。
李乐老师结合建党百年的热点问题,以《百年中国共产党:从何而来?》为题进行了教学展示。李老师主要根据毛泽东主席“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的提法,通过讲授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因使命的呼唤而产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会因使命的坚守而走向辉煌。
张青老师的教学展示则以“概论”课的重点问题《战略安排,何以靠谱?》为题。张老师首先以问题为导向,提问当下大学生“在你们的儿时,有没有这样一种想象,就是未来的中国将会怎样”?之后通过视频采访和理论讲授形成问题答案:中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紧接着史论结合得出一条结论: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善于谋定而后动、善于制定、调整、实施战略安排,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基本经验。然后,张青老师分别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对“战略安排,何以靠谱”娓娓道来。
王琳琳老师就“思修”课的《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题进行了教学展示。王老师从向学生发问“什么是大学”、“大学学什么”、“大学为什么而学”几个问题入手,引发学生思考;进而紧跟时代形势,联系到新时代当前国内外局势,启发大学生应该立志做大事,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应当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志存高远、不负韶华,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五位老师的教学展示不仅让参会人员感受到了思政课明星教师的独特风采与高超水平,而且在讲授过程中逻辑严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既有历史的变焦,又有理论的聚焦;既有生动活泼的案例,又有丰富深刻的内涵;既带来了诸多启示,也给我们注入了前行的力量。
此次研讨会历时一天,闭幕式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吕健教授主持。会议期间,各个环节都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以及通过网络直播方式参会的广大学者的热烈支持与响应。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思政课更是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形势,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有机结合,以时代的召唤带动青年学生“学史力行”,“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