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一部电话、一沓表格、一支笔,与疫情病毒争分夺秒。初夏的夜那么美,灯火通明的夜那么亮。那手持话机的日夜坚守,那布满血丝的眼睛,那打得发热的电话,那说哑了的嗓子,那扇黑了又亮的窗,那些美好家园的守护者,忘我奋战,不舍昼夜,那么坚定那么芬芳。
走近流调人
密接信息排查,传染源追溯,精细分析比对,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这就是流调人,他们的工作是流行病学调查,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尽快分析出感染途径和传播链,协助有关部门对重点暴露人群及时采取管控措施,斩断疫情传播链条。于洪区教育系统抽调近百名教师参与流调工作,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流调队伍。他们是怎样的一支队伍?他们在怎样地工作?走近这群防控战斗中的“名侦探”、抗疫前线的“侦察兵”,读他们在防控第一道关口严防死守的故事,既平凡又闪光。
午夜面对面
来到流调组所在楼层,电梯门一开,顺着声音准能找到流调组。走进办公室,四处散发着紧张的气息。窗台前、走廊里到处都是工作场,墙上整齐地粘贴着一大排表格,一通一通的电话一刻不停。
“现在跟手机最亲了,每天能打100多个电话,因为还要录入信息、比对分析,不然能打更多。”接待我的王晓霞老师与我简单寒暄之后这样说。我随即询问她流调都问些什么问题。
“请问你是XX先生吗?需要登记一下您的信息。您做核酸检测了吗?您买药干什么用?现在身体健康吗?有没有发热咳嗽流涕腹泻等症状?感谢您的配合祝您生活愉快!”这些话,我们从早上七点半开始问,问到夜里十一点,边询问边记录整理,常常连续工作十六七个小时,任务多时24小时连轴转,有的老师3天只睡了五、六个小时。对未接通、拒接等电话,要再打,再打,目的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减少百姓感染机会。”
一个年轻小伙接过话茬:“夜里11点以后,太晚了,不便再给居民打电话。但我们的工作还没有结束。整理和比对数据、综合分析、沟通其他部门,常常一转眼就是凌晨。最晚一天工作到凌晨四点,到家还没等睡呢,天就亮了。”说完,他爽朗地哈哈笑了。年轻小伙是90后流调队员刘熙洋老师,他和大家在这个房间里已经像这样坚守了六天六夜。
想方设法只为您能配合
我走到翟文博老师身边,等他打完一通电话,抓紧问他有什么故事。“有的居民十分警惕,要求核实流调人员身份。以前我从不加陌生人好友,但为了顺利开展工作,真的顾不上那么多了。要加微信?加!要视频通话?行!“您看一下,这是我们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办公室。什么?不信?那好我下楼让你看一下大楼。”翟老师说,视频画面中,他忽然看到自己身后单位楼顶的国徽在阳光下闪光。“那一刻我自己也被感动到了,视频那边的居民跟我说对不起耽误你时间了,我配合。那一刻我很幸福。”
面对委屈她欣然化解
“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困难重重。有人不理解、不配合,拒绝回答问题,甚至谩骂流调队员,这种滋味也许只有我们自己能体会。”说话的王海英老师看上去文文静静的。“但我们的信念很坚定,目标很明确,为了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必须平静心情、不怒不躁,耐心劝导流调对象。除了问清情况、完成任务,我们别无选择。有时候也委屈,但真的连委屈的时间都没有。委屈的时候我就想我班学生,闭上眼睛,仿佛他们笑着在喊我,王老师,王老师!我就不委屈了。只要能完成任务,这不算什么。”
接到骚扰电话她选择总结经验教训
因为工作量很大,时间有紧急,没有那么多固定电话,很多老师都在用自己的手机打流调电话。赵娜老师说起接到骚扰电话的经历,言语中充满了居民能理解和支持流调工作的期盼。“那天我回家已经后半夜了,刚睡着,电话响了。迷迷糊糊接起来,没声音。我以为打错了,结果过一会儿又打来,说了一些不好的话。其实我也理解,有时确实会接到很多电话,问很多问题,有时睡觉被吵醒,有时吃饭被打断,换作我,我兴许也会觉得挺招人烦。但大半夜接到骚扰电话确实感觉不太好,也很害怕,又困又累,又怕吵醒孩子,当时觉很委屈。但我知道这是爱的代价,我爱岗爱家,所以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我也接过类似电话:“骚扰电话也给我们提了个醒,这说明我们的言语、询问方式还不够科学,容易让老百姓误会,我们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我为流调工作付出了很多,但也收获了很多。我发现我比以前更坚强、更成熟了。”赵岩老师平静地讲述着自己接骚扰电话的事儿,还打趣地说不知道自己的电话号码会不会因为被拒接次数太多而被列为广告推销电话。我也想借此机会呼吁广大居民朋友积极配合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那些貌似“很烦”的电话,其实是流调人为了百姓的健康和平安千万次“爱的唠叨”。
成为流调人他觉得很自豪
张俊老师打完了一轮电话到调度员处录入信息,讲起了他的体会。“我记得当时征集流调志愿者的通知里有这么句话:流调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起早贪黑,请选派能干认干、能吃苦、打字快的教师参加……我想不是班主任,又能吃苦,我得来。”他掂了掂手中的任务单,继续说:“来了之后觉得确实很辛苦,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休息时间,太累了就喝水。办公室里所有人都在打电话,很吵,不带耳机根本听不见,耳机一带一天又耳朵疼,后来慢慢就不疼了,习惯了也不觉得吵了,大家都能正常工作,也都很努力。我能参加流调工作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我觉得我有用,很自豪!”
超人组长口中的超能战队
话音刚落,教师流调团队组长于巍科长风尘仆仆地走进来,脚步很快,手里拿了一摞表格交给调度员,准备交代任务。看到我,她礼貌地微笑,笑容难掩一脸的疲惫。“您稍等一下,我分配完任务大家干上了我马上来。”已经忙了一天的于科长,说话条理仍然很清楚,言简意赅。调度员领会得也很好,两人看起来十分默契。安排完了任务,于科长坐下,不等我问,她就说起来:“5月15日中午一点四十八接到流调任务,要求两点半全员到位。因为是星期六,很多人都在外面。大家接到任务天南海北地就往单位赶,除了路太远的,两点半基本都赶到了。分任务、领任务,当天我们就干到夜里十二点。28600人的流调任务,哪能睡好觉啊,第二天早晨七点又开始干,大家一起争分夺秒工作。”说到这里她开始反复清嗓,却并没有找水,仿佛已经习惯了不停说话的状态,继续讲起来。
“王晓霞老师当时在浑南为教师资格证面试做评委,我让她别回来了,结果她那边任务一结束马上赶到了,进屋就说多打一个电话就能给百姓增添一份安宁。令我很感动。还有这位张威老师,是我们整个流调组的总调度员,分任务、数据汇总全在她着。别看是位小姑娘,特别能吃苦,那天自己一个人整理了7604条数据,从早干到晚没动地方,凌晨一点到家,还给孩子收拾的书包整理的作业,我挺心疼她。整个团队就是超能战队,大家都很有担当,有奉献精神,业务也很精。有一天我们派出四个人个到医学院为630人开展培训,从下午一点到凌晨两点半,15000余名流调对象,从培训到调查工作全部结束,并完成分类整理上报。”
惊叹于流调人的工作效率,也对这位女组长钦佩有加。我问她,“于科长,你说的都是别人,还没说你自己呢。”
她笑了:“我儿子十八岁了,那天拉着我胳膊说妈妈,我好几天没看着你了!我儿子要高考了,组里好几位同志孩子都要高考了,爸爸妈妈就用这种特殊的方式陪伴他们吧,都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努力拼搏。”说着说着她又开始讲别人了,话语中充满了骄傲。
“还有黎萍老师,团队里唯一一名女姓小组长,孩子腿骨折了不能动也没请假。张威老师孩子胳膊脱臼了。当妈的能不惦记嘛,但非常时期,同志们舍小家顾大家。还有的同志孩子独自在家,妈给留两箱方便面,孩子也陪着奉献。”顺着于老师指的方向,我看到了蹲在地上边充电边打电话的黎老师。
你是否也这样“骗”过父母
张丽敏老师迅速接起母亲打来的电话:“妈,我到家了,正看电视呢,一会儿就睡了,你也早点睡吧。”然后她又给孩子打了个电话:“妈妈加班,你早点睡。”这些平凡而又非凡的流调队员,和所有奋战在抗疫战斗中的人一样,他们是父母眼中的宝贝,是孩子的爸爸妈妈,但在疫情面前,他们都是战士,义无反顾。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于洪教育人表现出勇于担当、稳扎稳打、善作善成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通过参与防控工作,教育人对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并在战斗状态到来时快速响应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于洪区疫情防控工作注入一股强有力的力量。
六天的战斗中,于洪区教师流调组团队完成流行病学调查30574人次,形成数据17份,最快一天半时间完成调查14613人次。采访结束了,寂静的走廊中透出那一抹光亮,一张张疲惫的脸上写着勇毅和坚强。他们,还在继续……
后记
如果不是去了一趟流调办公室,只待了一个多小时就头脑发胀,我没有想到原来是这般的辛苦。如果不是听她们讲这些故事,我没有想到原来是如此之不容易。其中之艰难,其中之奉献,其中之成长,其中之快乐,只有经历过才知道。相信这些也终将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难忘之事,值得珍藏,值得讲述。采访中,一句沙哑的“我没事”,一个努力掩盖疲惫的微笑,被问到家住哪里时的一句“不远”,面对“被休息”时的一句“不用”,困到睁不开眼睛时的一句“不困”,坐得腰酸背痛时的一句“不累”,那么的坚定,又让人心疼。
此刻不想说“辛苦了”,却偏偏想说一声加油。这是流调人的价值所在,他们很累但很快乐。习总书记说: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去,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我在想:每一个人都真的都了不起,都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