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哮喘和慢阻肺,在我国哮喘患者约4500万、慢阻肺患者约9990万疫情期间,提醒慢性呼吸道疾病(慢病)患者,切记做好健康管理。
哮喘患者记得不要随意停药
中国哮喘患者约4500万,是一种慢性疾病,同时哮喘又是一种发作性疾病,病人不发作是哮喘管理的主要目标。现实是很多患者并不知道哮喘需要长期治疗和长期管理。病例随访研究发现,患者不好好用药是哮喘发作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为此,提醒患者们:
1、正接受吸入治疗的患者,不要随意停药。
疫情期间药物不够,又担心医院交叉感染,需想办法在附近大药房或正规的网站购买;
对于常规吸入治疗仍然有症状的(中重度哮喘)患者,更是需要自我高度重视和自律,增强信心,坚持用药,避免各种环境刺激诱发,避免受凉感冒,同时注意均衡饮食,高纤维饮食,适当运动;
2、正在接受生物靶向治疗的患者。正在接受生物靶向治疗(如奥马珠单抗)的患者,需与主诊医生保持沟通,适时复诊接受治疗。
3、咳嗽、胸闷及气喘等哮喘症状突然加重首先不要惊慌。如果不在疫区或无相关密切接触史,先在家增加吸入治疗或调整其他方法,观察判断病情是否好转,同时争取与主诊医师保持沟通或在线咨询医生。如有病情进一步加重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在疫区或有密切接触史,又出现发热、乏力及咳嗽等症状,需及时到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做新冠筛查。慢阻肺患者记得早检查早诊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俗称老慢气,中国约9990万,最大的特点是该病发展隐匿,确诊时往往病情已经较为严重。
1、名副其实的“沉默杀手”
医院的调查数据显示约50%在初次诊断时已经发展为重度,88%为中度以上,在医护眼里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沉默杀手”。
而疫情下慢阻肺患者因缺少活动将更加不能判断自己肺部出了问题,显得更加沉默。“我们前期的调研发现,慢性咳嗽、咳痰及气喘出现时间越长,确诊时疾病越严重,提示一旦出现慢性呼吸道症状,务必尽快到医院就诊,以便早期诊治。”
2、疫情当下,如何管理?
慢阻肺患者在疫情期间,该如何自我管理?如何自我防范?如何就医?下面就几个问题逐一介绍:
1、管理目标。减轻和缓解当前症状,改善运动耐力,改善健康状况;减缓疾病进展,减少急性加重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2、慢阻肺稳定期的药物维持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的药物维持治疗。坚持应用长效支气管扩张剂,根据病情联合或不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适当使用粘液溶解剂如N-乙酰半胱氨酸等。病情稳定的慢阻肺患者在疫情期间一定要维持原有药物治疗,保持良好的用药习惯,不得擅自减量或停药,不建议通过不正规途径购药,尤其是一些私人偏方。3、戒烟、远离环境污染、疫苗接种、家庭氧疗、营养支持和肺康复锻炼。
4、吸氧需要长期氧疗的患者应每天吸氧15小时以上。吸氧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使氧饱和度在90%以上的最低吸氧浓度即可。建议慢阻肺患者可自备一个指脉氧监测仪,可随时观察自己是否有缺氧状况。
5、平时注意观察自己症状平时注意观察自己症状:包括体温、咳嗽、痰液性状(痰量、颜色、粘稠度),呼吸困难症状等。
6、检查如慢阻肺患者病情平稳,仅需开具慢性病维持治疗的药物,可以请家属带上全部病例资料和相关证件到医院代配药。
7、慢阻肺患者的隔离建议慢阻肺患者如有疫区流行病学接触史应及时上报,并居家单间隔离至少14天,并密切关注有无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呼吸道症状。
【本期专家】
郭洋,现任沈阳市胸科医院呼吸一病区副主任,主任医师。
辽宁省医学会结核分会青年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肺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内镜协会呼吸内镜分会理事,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分子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多次被聘任为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考官及主考官,沈阳市科技局评审专家,《中国现代医生》审稿专家。发表专著2篇,发明专利2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长期从事呼吸系统感染、间质性肺疾病、胸膜疾病、哮喘慢阻肺疾病诊疗及科研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