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每年的5月17日为“世界高血压日”,旨在引起人们对防治高血压的重视。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我国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高血压也是常见的心身疾病,有研究表明,情绪障碍不仅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影响了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近年来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备受关注,其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协同改善高血压合并情绪障碍患者的降压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的理论基础源于20世纪末。心理干预通过3方面达到目标:
(1)针对普通人群采取健康促进法,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培养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行为、思想,即一级预防;
(2)针对高危人群即易患心理疾病的人群通过预防性干预法,减少心理障碍的危险性,即二级预防;
(3)针对已出现心理障碍的个体则通过心理治疗(精神治疗)的方法来减轻障碍,指导患者调整心理状态,从而减少心身疾病带来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即三级预防。
高血压作为常见的身心疾病,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适当的行为改变联合药物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至关重要,尤其是合并情绪障碍患者,更应做好三级预防,通过联合心理治疗的方法,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实现更好的降压效果。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有研究表明,综合性干预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反馈疗法、提高社会支持度、情感障碍疗法、认知干预疗法、松弛疗法、音乐疗法、瑜伽和冥想疗法、适当的运动和减重,尤其适度的有氧运动可降低交感神经活性,调节不良情绪,使身心得到放松。
美国当代著名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在20世纪末创立了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国内的一项临床研究提示积极心理学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情绪状态及认知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要求医生专业知识过硬,切身地为患者着想,勤与患者沟通、悉心交流,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让患者体会到温暖。
认知行为疗法(CBT):就是要以正确的理论知识来改变个体的不合理认知。CBT通过改变患者思维模式,消除不良患病情绪,提高服药等各项治疗的依从性。即旨在对调节自我的意识信念和记忆中无意识理念的干预。
运动疗法与减重:运动疗法是指通过某些由自身或借助外力完成的运动方式,使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放松或达到某种康复训练的目的。肥胖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一直被关注,运动、减重不仅有助于调节血压,还可调整患者的心理情绪,使其放松心情,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治疗。规律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可有效调节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张力,纠正心脏自主神经紊乱,促使血压下降。注意:不同级别的高血压患者运动疗法有所不同,2、3级高血压患者首先要考虑运动疗法的安全性,运动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做好防护措施。
正念冥想(MBSR)与瑜伽:有研究显示正念冥想是一种有效的减压方式,可通过感受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帮助处理人际关系,还可有效降低血压。瑜伽可有效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降压方面有一定功效。通过修身养性和正念冥想使患者放松身心,忘却烦恼,具有改善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状态的作用,抑制交感神经系统,起到降压的作用。瑜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减重方法,可降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压,减低收缩压和舒张压,通过改善心境、正念冥想、调整呼吸3个基本元素达到降压效果。适用于合并轻度躁狂发作、焦虑症、恐惧症等的高血压患者。但需注意,瑜伽对身体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应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适合的降压方法。
综上所述,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对待疾病有助于改善疗效。高血压患者病程长,服药依从性差,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合并情绪障碍的患者予以正确的心理干预治疗,有助于减少药物剂量,减少高血压急症、亚急症的发生。长远来看,可延缓病程进展,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研究显示高血压与情绪障碍互为因果,但相关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心血管病要“双心”医,高压力下高血压人,调压莫忘调情绪。
【本期专家】
王会秋,沈阳市安宁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沈阳市精神心理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国家心理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