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沈阳市防灾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市应急管理局以“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为主题的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在大东区素质教育基地举行。今年的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方向感、使命感、责任感,牢固树立风险管理和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底线思维,坚守安全红线,不断提高灾害防治能力。
启动仪式由市政府副秘书长赵胜龄主持,市委常委、副市长高伟参加活动。市应急管理局局长王晓刚、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刘卫东、大东区人民政府区长王林祥致词发言。启动仪式结束后,市区有关领导和市民共同参观了“生命安全教育体验馆”和防灾减灾宣传展板和应急救援装备车辆展示。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应急避震体验环节,参与活动的现场群众争先恐后,都想体验一把“过过瘾”,感受一下灾难来临时如何应对。据现场参与体验的一位市民朋友介绍,在生命安全教育体验馆内模拟地震所带来的紧张、恐惧、甚至无助的感受让他心有余悸,同时,感到兴奋的是把小讲解员现场教学的应急避震知识进行了一次活学活用。
据了解,沈阳市今年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呈现如下几大亮点:
■全面推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这项工作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开展普查,摸清沈阳市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客观认识本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各级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提升全市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在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将统筹安排,加强领导,确保有序开展,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意义及要求深入到各普查对象,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解决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今年,沈阳市将整合基层各类应急信息系统或网络平台,统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自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和应急广播、大喇叭、吹哨子等传统手段,积极推进应急广播“村村响”建设经验,努力解决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推进完善风险会商研判和联合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指导基层落实隐患排查和群防群控责任,扎实推进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积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截止目前,全市有59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5个社区被评为“辽宁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4家单位获2020年度国家和省荣誉称号。2021年,全市力争3—5个社区进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行列。
■相关链接:
今年的5月12日是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为进一步向广大市民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群众应对自然灾害时的避灾自救能力,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围绕活动主题,通过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多彩的宣传和演练活动,共同营造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周活动的浓厚氛围。截止目前,全市累计举办防灾减灾宣传和演练活动340余场,发放宣传品50万余份,线上实时参与培训人数达20余万人次,线下受众人数近500万人次,媒体信息发布百余次。宣传周期间,在沈阳地铁车载电视上,全运营时段滚动播放宣传海报和视频,受益群众约70万人次。利用全市公交车和出租车车载电子屏,滚动播放宣传海报和宣传语,受益群众300余万人次。利用42块主要街路大屏幕、240块社区宣传屏和230块高速路口宣传屏,滚动播放宣传片和宣传语。同时,宣传和网信部门调度新闻媒体制作传播相关宣传产品30余个,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切实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大家关注身边灾害风险,提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