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工作是推动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护理工作与医疗工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医疗机构临床工作的一体两翼。护士队伍是卫生健康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增进全民健康福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省护士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护理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截至2020年底,我省注册护士总数达到19.8万,全省医护比从1:1.09提高到1:1.187。护士队伍的学历结构不断改善,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57.12%,本科及以上占比为26.14%。
长期以来,我省广大护理工作者秉承南丁格尔精神,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信念,以精湛技术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专业精神。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省先后派出11批援鄂医疗队,2054名千里驰援的白衣战士中,有1359人是护士,占辽宁省医疗队派驻总人数的66%,占全国护理派驻总人数的5%,成为抗疫斗争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全省广大护理工作者用行动证明了我省护理队伍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队伍,值得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尊重。
一、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护理质量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健康,是护理工作的永恒主题,我省持续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不断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一)护理服务同质化程度不断加强,持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省卫生健康委依托省护理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针对我省护理工作重点环节及薄弱环节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并到省内各地区进行义务巡讲和现场指导,持续推进护理服务的同质化进程。各市卫生健康委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均充分发挥作用,提升护理管理工作效能。随着护理服务同质化的不断推进,我省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提升,导尿管、胃肠管、气管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等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护理服务不断改善,更加贴近社会和群众需求。我省多次举办医疗机构护理岗位技能竞赛,促进护士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截至目前,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均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为全生命周期提供护理服务,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护士积极性也得到有效调动。
(三)积极提升科研能力,增加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认同感。我省广大护理工作者在做好临床护理工作的同时不忘科技创新,“十三五”期间,我省有7项科研成果在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奖及科技成果奖评审中获奖,10名护士获得“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荣誉称号,18篇论文和8部著作在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评审中获奖,6部著作被评为辽宁省科协资助出版的优秀自然科学学术著作。此外,我省2名护士获得国际护理界最高奖项—南丁格尔奖。
二、让护理服务更贴近社会需求
2021年是护理事业“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辽宁护理的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新征程要有新作为。下一步,我省将重点研究如何使护理服务更加贴近社会,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如何强化护理学科的科学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护理协同发展,合理做好护士人力资源管理,提升护士学历结构及护患比例;如何高质量培养专科护理人才,提升护士岗位胜任力;如何加强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管理,提升整体护理服务水平,树立“大健康”理念,拓展延伸护理服务。
(一)加强护理安全和质量管理,提升岗位胜任力
进一步健全护理质量控制组织体系,完善临床护理服务规章制度、服务规范、质量标准,强化落实护理管理职责,规范护士执业行为,确保护理安全和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大型医疗机构优质护理资源优势,通过医联体、对口支援、进修学习、远程培训等方式,帮扶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护士服务能力,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加强护士岗位培训,提升专科护理能力。不断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护士培训制度。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专科护理培训,加强专科护理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化护理水平。注重重症监护、急救护理、血液净化、传染病护理、肿瘤护理等专科护理能力的提升。持续深化优质护理服务,不断优化护理服务流程,积极促进医护一体化、多学科合作模式,促进医疗护理融合性发展。
(二)强化护理岗位管理,保障临床一线护理工作
按照“因需设岗、以岗择人、按岗聘用、科学管理”的原则,实施护理岗位管理,实现护士从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在护士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对编制内外护士统筹考虑。不得随意减少临床一线护士数量,根据临床科室特点、患者病情轻重程度和临床护理工作量,按照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工作模式配置数量适宜、结构合理的护士。建立科学绩效考核制度,突出岗位职责履行、临床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医疗安全、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将考核结果与护士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保障护士获得工资报酬、社会保险、卫生防护等合法权益,确保护士待遇保障政策措施落地,保障护士执业安全。切实保障护士福利待遇、改善护士工作条件,健全后勤支持系统,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减少护士从事非护理工作,让护士回归临床。
(三)树立“大健康”理念,拓展延伸护理服务
树立“大健康”理念,以医疗机构护理工作为平台,延伸护理服务。积极探索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护理服务门诊,向社会不同人群提供多样性、多元化线上、线下护理服务。适应老龄化社会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为全生命周期提供护理服务,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护理服务支撑。
积极探索“互联网+护理服务”。坚持“线上线下,同质管理”的原则,将护理服务从机构内延伸至社区、家庭,积极为出院患者或行动不便、高龄体弱、失能失智、生命终末期患者提供便捷、专业的线上、线下护理服务。
(四)强化信息化建设,加大推进科学化管理力度
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护理工作深度融合。借助信息化手段积极优化护理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工作负荷,保障护理安全。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具备护理业务运行、护士人力调配、岗位培训、绩效考核、质量改进等功能的护理管理平台,为实现医疗机构护理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目前,全省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已经迈入了新阶段,今后的护理工作将承载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全省护理工作者将牢记南丁格尔誓言和肩负的神圣职责,携手并肩,共同谱写呵护生命、守护健康的护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