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童年是人生的底色,是灵魂的源头。童年就是人生沙漠一口水井,始终携带着童年走人生的人是幸福的。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我们可以说,灵魂无非是一颗成熟的童心,因为成熟而不会再失去。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辽西的一个小山村里度过的。那里的山、水、树木、房子…都承载着我童年时代对人生美好的憧憬和追求。记忆中,那土墙泥顶的矮屋,稀稀拉拉的白杨树,散散落落的人家,东升的太阳,西坠的月轮…平淡的生活,寂寞的诗意,构成一幅桃花源式的童话,整个童年都发生在这里——河湾里摸鱼,老树上掏雀儿,山坳里烧豆子,偷烤嫩苞米。还有那“摘杏翻墙头,贪吃住瓜窝;风吹窗玲响,梁高燕筑窝;笑看风筝远,柳哨吹欢歌”的童年趣事,就像一幅斑斓多彩的长幅画卷,恒留在我的记忆中。虽无璀璨的瑰丽,却有着人生只有一次的童真。那是心灵的烙印,那是赤裸的真实。静而思之,令人动情、动心、神往。
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考上高中的。记得当时,我被分到高一二班,点名是按入学分数高低顺序点的,当班主任老师在讲台上摊开点名簿时,第一个点的名字就是我。
我的青春活的没那么轻松、潇洒,绝对没有像聊天、调侃时说的,今天给这个同学递张纸条,明天拉拉那人的手。那时的我们都抱着改变人生命运的执念,闻鸡早起,挑灯夜读,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挖掘最大的潜力,开始对人生前途的千般探求。顶着透心的寒冷,忍着蒸炙的燥热,大家都在玩儿命地拼搏,用汗水、泪水和青春。都期待凭借自身不懈的努力,穿越茫茫无涯书海,跃上苦岸的枝头……而今思之,着实令人叹息,让人扼腕。
我离开故乡四十年了。四十年来,我很少吃这块土地上长出的粮食,很少喝这块土地上的水,每当我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思想起童年,总觉得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哦,是那茫然所失的童真?
要还原童真,实非易事。虽然平时一直把童年和故乡搁置在记忆深处,但为了给灵魂以抚慰和寄托,总想借机寻找梦中遗失的家园,为僵冷的心灵披上一抹新绿。对此,我苦心孤诣,上下求索,终于寻觅到文学之水的源头,生命和灵魂的源头。终于,流动的心灵之血有如杜鹃啼血,也像一路负重的老马踌躇而前行……
又是一年春草绿。辛丑仲春,我重又回到阔别的故乡。
春风吹过,见那嫩绿的芽锥冲破冬装,为一颗颗心灵插上新绿;听见蓓蕾在阳光下次第爆开,为一张张稚面舒展笑靥。风,吹刮着田野,舒芽散叶的野菜散发着诱人的清香,碧绿的春麦泛起鱼鳞状的波痕。从前散落的低矮土房早已不见踪影,代之以一排排整齐干净的北京平乃至二层小楼,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嘻嘻而乐,村坊间鸡犬相闻,袅袅升起的炊烟氤氲着祥和与宁静。山,水,树木,房子,笼罩在和煦的春光里,人们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孩子们放学了。骀荡的春风里,一束束红领巾犹如火焰般跳动,村前泛青的白杨林掩映着一群天真烂漫的茁壮身影…看着眼前这群活蹦乱跳的孩子们,我的心仿佛又找回了童年……
人生的底色,绚丽多彩,五色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