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优化资源,辽宁高校联合共建研发机构,打造一批高水平重大科研平台。
辽宁省教育厅扎实推进普通高校开放办学,加强校际、校所、校地、校企合作。截至目前,全省已有792个重点校际合作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542个产学合作项目获批教育部立项,总体数量居全国第5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记者了解到,我省推动高校开放办学工作被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教育厅长突破项目”。省教育厅统筹推进项目实施工作,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专项行动计划的部署要求,推进高校面向辽宁振兴发展需求,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聘、协同创新、产学合作、对外交流等方面加强深度合作,切实增强合力,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
制度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辽宁省教育厅坚持开门办教育、开放办教育,建立推进开放办学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高校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建立跨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制定开放办学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省教育厅出台《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普通高等学校开放办学 加强校际合作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高校树立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以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为重点,以深度协同和全面合作为抓手,充分发挥优质特色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联合培养取得长足进步
组织高校联合开发精品课程,强化培养过程管理,完善学分认定转换制度,加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为联合培养工作提供保障。全省60所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70443人,28.7万学生跨校修读学分;34所高校举办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91项,培养2200余人。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组建联合导师团队,对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实验、答辩等环节进行全过程指导。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依托优势特色学科,推进平台、项目、研究生三要素校际共享,在联合培养博士生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东北大学等高校通过举办研究生国际论坛、指导教师校际交流会等,有效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省教育厅联合有关部门面向高校和企业公开征集首批“揭榜挂帅”项目需求,确定首批高校“揭榜挂帅”项目42项,并持续开展项目征集和建榜工作。组织高校狠抓创新体系建设,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联合共建一批校地、校所、校企研发机构,打造一批高水平重大科研平台。全省高校共立项协同创新项目310项,共建校地校企研究院70个、产业技术研究院21个,获批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5个、重点实验室26个,部分科研成果已完成对接和转化。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新增国家级高端人才类、科研项目(平台)类重大标志性成果163项。大连理工大学与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开展协同攻关,与华为、联想、东软等企业加强合作,孵化科技企业23家,联合开展科研项目30余项。沈阳化工大学结合辽宁省千亿级特色菱镁产业需求建设菱镁产业学院,为深度开发菱镁产业“原字号”提供人才支撑。
教师互聘取得历史性突破
指导高校通过教师互聘、干部挂职、跨校组织创新团队等方式,加强教师校际交流,解决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全省高校开展教师互聘项目86项,参与教师1100余人。大连海事大学与大连地区部分高校成立课程思政共建共享联盟,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共创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一年多来,辽宁省高校新增两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21人,引育“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84人,遴选创新团队20个、创新人才100人、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个。
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成效明显
2019年以来,实施产教融合“双百计划”,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依托一流特色学科,聚焦行业企业发展关键问题,实施协同创新、协同育人重点项目280余项,促进高校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推动高校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开展战略合作,签署协议26项;建设校企联盟57个、特色产业学院84个、校企研发机构70个,与华为、宝马、新松、沈鼓等大中型企业共建二级学院42个,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5804个。开展向应用型转变改革试点,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每年达12万人,推进校企“订单、定制、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20年全省高校省内转化3184项,同比增长4.9%,转化金额7.56亿元。
此外,辽宁省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取得积极进展。2020年以来,在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中,获批314个招生计划,连续两年居参与省份首位;获批国际教育合作平台38个、高层次教育合作项目5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