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打工收入稳定,怎么想到要回乡种地?”“现在的农村的机会多,只要种出好东西总能卖上好价钱。”4月23日,面对记者的疑问,沈北新区马刚街道柳条河社区“80后”新农民卞旭憨憨地说,语气里透着自信。
1986年出生的卞旭大专毕业,学习计算机的他找到了一份物流公司的工作,他勤劳肯干,8年中他干遍了公司所有的岗位,因为对物流行业流程的熟落,让他看到父辈们过去种地所没有的机会,那就是好产品能通过发达的物流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好产品就能卖上好价钱。2019年,卞旭辞掉工作,在一位种稻能手大哥的帮助下,回乡包地种水稻。当年,他就包下了200亩水田种稻。“当年,水稻遭受了少有的稻瘟病,很多农民都减产减收赔了钱,但我有专门的技术支持,病害防治得早,虽没挣到大钱,但盈余还是有的。”卞旭介绍说。
有了第一年的经验,2020年,卞旭的胆子更大了,这一年,他一口气包下了400亩,不仅在本村,还把地包到了外乡。在村里,他还雇佣了十几名种地好手跟他一起干。他给自己精心种植的大米取名“柳河”。“柳河大米”在朋友圈、微信群里卖得火,因为品质好,城里的回头客特别多。这一年,他轻松获利20多万元。
有了“第一桶金”的卞旭脑子更活泛了,今年,除了水稻外,他还打算大面积种植城里人爱吃的水果玉米、烟薯,养点小笨鸡等,有可能的话,实行会员制销售。“去年我在自己的诚心农场尝试了一下,供不应求。现在物流这么快,我种的玉米从地里掰下来,当天就能送上城里人的餐桌,口感非常好。”卞旭相信,在农村主要种出良心的好产品,就有好市场。采访中,马刚街道副书记孙维远向记者透露,现在街道非常支持像卞旭这样的“新农人”回乡创业,用好的政策扶持他,有好的团队帮助推广他的产品,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冒着蒙蒙细雨,卞旭依然在忙碌着。“大棚里育着稻苗,我还准备好稻种,过两天就准备旱种。”今年,卞旭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尝试水稻旱种的新技术。“ 今年准备先种30亩,如果成功的话,即便产量稍微少一点也没问题,毕竟不用大量的地下水泡地,省去不少的投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