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早期诊治是关键 建议40岁以后常规体检项目中加入胃镜检查
胃癌一直是我国重点防治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镜诊治中心及消化内镜治疗病房副主任、副教授郭瑾陶表示,我国胃癌高发,但早期诊治率低,科学防控胃癌,早筛是关键,舒适化胃镜检查方式的普及,将有助于推动胃癌早筛工作的开展。
2020全球癌症数据显示,中国年癌症新发病例已达457万,其中胃癌新发病例约有48万,占10.8%,位列前三。郭瑾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亚太地区国家和人群的胃癌风险有所不同,高风险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国家,但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10%,而日本和韩国的早期诊治率分别在70%和50%。”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胃癌高发于东南沿海和西北、华北、东北等部分人口众多的农村地区。尽管经济发展快,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诸如辽宁省庄河县、福建省长乐县、山东省临朐县、甘肃省威武市、江苏省盐城市等地,仍是胃癌高发区域。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镜诊治中心及消化内镜治疗病房副主任、副教授郭瑾陶
“这与当地特色饮食习惯、百姓健康意识、幽门螺杆菌、家族遗传等都有关。”郭瑾陶说,年龄超过40岁、男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盐饮食、烟熏煎烤炸食品、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家族聚集倾向等,都是罹患胃癌的风险,此外,地质、饮用水等环境因素,精神心理社会因素,人群对胃癌防治知识的认识度等,也属于胃癌高风险因素。
郭瑾陶表示,进展期胃癌五年生存率低于30%,而大部分早期胃癌内镜治疗后五年生存率超过90%,因此,早期发现胃癌,并进行合理治疗,是提高胃癌患者五年生存率的关键。在临床工作中,郭瑾陶发现,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患者已经提升自身认识,愿意以筛查为目的,进行胃、肠道检查,但是,仍有不少患者错过最佳诊疗时机,一经发现便是晚期。
“40岁以后开始出现胃部不适、疼痛或食欲不振者,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者,胃溃疡经严格内科保守治疗但症状不缓解或大便潜血不转阴者,胃息肉特别是多发性息肉和菜花样息肉者,都是胃癌的高危人群,有必要定期进行胃镜筛查。”郭瑾陶说。
她表示,如果符合胃镜筛查的标准,建议在体检项目中加入胃镜检查,实现早诊早治。
不过,尽管有些人知道自己属于高危人群,但仍不愿做胃镜。对此,郭瑾陶认为,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患者之前有过做胃镜的经历,觉得比较难受,或是被身边人群灌输了“做胃镜比较痛苦”的观念,进而对再次镜检比较恐慌,另一方面,由于胃镜并非一次性的,虽然医生通过严格的清洗消毒流程,但有些患者还是接受不了,此外,胃镜检查还有一些禁忌症,心肺功能严重障碍、凝血功能严重障碍、恶性贫血的患者无法进行胃镜检查。
郭瑾陶建议,内镜检查反应大或明显恐惧者,可选择在麻醉师配合下使用静脉镇静或麻醉,以提高对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接受度和耐受性;无法接受胃镜反复消毒使用或有禁忌症的患者,则可以选择磁控胶囊胃镜,患者更易耐受,同时也避免了医患接触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疫情传播的隐患。
“诊疗技术的革新为胃癌的早期诊疗提供了更多机会。”郭瑾陶呼吁,40岁以上人群应在常规体检中加入胃镜筛查,远离胃癌对健康造成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