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园知识产权仲裁院在全国首创聘请外籍“仲裁员”
4月21日,在中德园知识产权仲裁院运行启动仪式上,中国德国商会东北地区区域经理布鲁克(Jan Carl Block)从沈阳仲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邱立民的手中接过了“荣誉仲裁员”聘书和仲裁员牌,成为国内首个由外国人担任的知识产权仲裁员 ,而此举也属国内首创。
在“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中德园知识产权仲裁院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中德园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园区企业知识产权将会得到有力保障。
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全球知识产权竞争空前激烈,我国企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运用知识产权突破瓶颈,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自2015年国务院批复中德园成立以来,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建设,已成为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800亿元的高端制造产业园区,80余家德资企业,127家外资企业在此竞相发展。而拥有国际领先的专利技术和产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企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占据高端环节的重要基石。据统计,2020年中德园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37件,申请专利256件,专利授权329件。
面对中德园国际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众多外资企业的实际需求,中德园始终坚持以“一大平台、五大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国际化、现代化服务生态,始终坚持将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作为重点任务,通过“中德园知识产权仲裁院”等实体建设,努力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优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建设是中德园构建园区生态,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重要工作之一。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方面,一是成立园区知识产权保护部,负责中德园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二是依托中国(沈阳)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成立了中德园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三是依托沈阳工业大学中德知识产权学院建立的知识产权模拟法庭,设立了中德园知识产权法官工作室;四是沈阳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设立了中德园知识产权保护分会;五是设立中德产业园知识产权仲裁院,主要受理辖区内国际、国内民商事案件。中德园在工业互联网大厦提供1000平方米办公场所。
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一是搭建中德园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是国家知识产权局重点支持的项目,在市知识产权局的推动下完成了平台建设,已上线运行,平台根据园区产业发展开发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和汽车及零部件三个专题数据库,为企业免费提供服务。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要求把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链入平台。同时,设立中德园知识产权服务窗口,构建“窗口+平台”的公共服务体系。二是由中德园管委会和沈阳工业大学共同建立中德知识产权学院,立足于服务中德园知识产权环境建设,重点培养高层次知识产权实务人才;三是辽宁省知识产权局在中德园设立辽宁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基地,以促进辽宁省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交流为宗旨,汇聚国际合作资源,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四是组建法官、律师、仲裁员等专业人士的知识产权法律援助团队,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五是引进国内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服务。六是成立中德园知识产权志愿者团队,协助园区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工作。
为助力中德园高质量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更好的服务于企业,邀请市营商环境法制组成员、法律专家走进园区,进行知识产权营商环境调查,了解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需求,梳理出企业遇到的问题,作为园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提升的重点工作。同时,开展业务培训,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7场业务培训,累计600人次。同时,搭建企业、院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等多方交流的平台,发布符合园区产业发展的专利信息,组织技术成果推介会和工业设计大赛等活动。
这次最大的亮点,中德园聘任外籍人士为仲裁员,在全国属于首例。据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改革部部长卞松林介绍,可以使外方当事人在更大的范围内指定仲裁员参与审理仲裁案件,这是涉外仲裁的实际需要。它将有助于案件的公正审理,有助于外方对中国仲裁对大陆仲裁的信任,有利于提高我国涉外仲裁在国际上的信誉,有利于促进我国涉外仲裁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和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
未来,随着中德园对外交流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随着各界关注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德园知识产权仲裁院”的“保护、调解、服务”作用将会充分显现,中德园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会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途径将会不断优化,知识产权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将会深度融合。
在当天的中德园知识产权仲裁院运行启动仪式后,沈阳市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与互联网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冯伟讲授了《专利侵权判定与抗辩》。贺利氏等20家园区企业参加了座谈活动。培训结束后,不少参培人员表示:以前觉得知识产权就是个缥缈的东西,通过这次讲座让自己从意识上有了一定的转变,知识产权其实与我们职称申报、平常工作息息相关。本次培训不仅为员工以后撰写专利、申报职称和公司的专利保护等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更鼓舞公司员工加强学习提升自我,为公司在人才建设方面增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