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栖居与诗意思想
——评都本伟的《诗意栖居》
刊于《理论界》2021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张思宁,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学者,专栏作家,毕业于辽宁大学,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妇女联合会执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参事,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辽宁省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获得辽宁省“五一”奖章,辽宁省巾帼十佳,辽宁省“三八”红旗手称号,辽宁省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辽宁省“建言献策建功立业”标兵等荣誉称号。担任辽宁省家庭教育学会会长;辽宁省哲学学会秘书长;辽宁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心理咨询师行业协会副会长;辽宁省周易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21世纪哲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摘要
本文是从分析心理学的视角评论诗集《诗意栖居》,评论通过潜意识、集体无意识在诗词创作中的心理投射,论述了诗词与人格、诗词与人格自我完善和诗意地栖居与诗意地思想的内在关系,阐释了诗词的美学思想特征,分析心理学没有涉猎的潜意识直接抵达集体无意识的途径,以及理想世界背景下自我完善的进路。
都本伟在诗集《诗意栖居》〔1〕中用诗词建构了一个理想世界,他的理想世界是四维的,真情(人)、山水(物)、四季(宇宙)和怀古(时间)。诗集用哲学思维以诗词形式构建了发现、表现和映现理想世界的结构、层次系统。诗集与通常涉猎理想世界的著作不同,都本伟通过内心体验与理想世界的联结,将人的心灵世界构成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有机整体,并在感觉、自我意识、意象和自由等纯哲学思维的意境中,用诗词作出了结构性的描述,其中隐含了符合心理活动规律的知、情、意逻辑,并揭示了潜意识与集体无意识〔2〕之间的秩序、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3〕诗集《诗意栖居》正是从日常生活体验中发掘歌颂了世间的美好,抵达了人们希望的理想世界,并赋予哲学的思考,展示了现时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理想追求。
一、诗词投射出的人格特质
都本伟在大学学的是哲学,这决定了他比更多的人对理想世界终极目标有更深刻的理解,他在大学毕业时给同学留下的诗篇《可不可以》以感性的浪漫语言表现更多的是哲学思考:
时间可以分解吗?可以。所以我用每一秒钟想你。
空间可以分割吗?可以。所以我用每一处凝望想你。
思想可以分散吗?可以。所以我用每一个闪念想你。
身心可以分离吗?不可以!所以我用全身心想你。
你我可以分开吗?不可以!但却总是你在那里,我在这里。
毕业在即,同窗四载即将分离时,都本伟教授将依依惜别的体验用时间、空间、思想等意象表达对同学、老师的款款深情。这首诗既有哲学诗意,也是诗意哲学,他用碎片化的概念做逻辑思辨,用排比和想象的优美语言和层层递进的写作手法,给阅读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惬意与惊喜,同时也投射出他仁爱的人格特征。大学毕业后,他考上了西方哲学史的研究生,这对他人格的自我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他追求完美的人格特征决定了他可以有的放矢地吸收不同流派的哲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他自己的美学思想。他在《红叶,是你》中写道:“深秋,离开了你/来到北美大地/距离,千里万里。”其中“你”的外延可以从具体的人延展到家庭,又可以从家庭延展到祖国,直至超越现实抵达理想世界。“拾一片红叶,寄给你”表达的是感恩、怀恋和思念等诸多情愫,对过往情感的回望、守望与坚守,投射出他的价值观——友善和诚信。“红叶”与“你”的对应投射出的情,既可以是亲情,也可以是爱情,还可以是友情;“玫瑰”投射出的不是纯粹的爱情信物,而是从亲情、爱情和友情中抽离出的最美丽的情愫。他就是这样用美学思想表现情,也只有这样的情才符合集体无意识的期待。“捧在手心,与我甜言蜜语,放在心头,与我如胶似漆”投射出的是用美学意境表现的理想世界,以及亲情、爱情和友情带来的惬意,其背后的心理生理过程在生命中会蜕变为征服世界的心理能量,这是勇敢、坚强的心理基础。而在《我多想》一诗中,又强烈呈现这种心理能量的指向和目的,通过抒情来表达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投射出他的价值观——爱国和敬业。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诗词犹如一面镜子能够映现出诗人的人格特征。〔4〕都本伟的诗词给出了这样的价值观:世界上没有纯粹的爱情,爱情总是同亲情和友情交织在一起,并建立在亲情友情的基础之上。这是人类情感的最高境界,也是他认知的高度,这决定了他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以及他仕途生涯的体验。他在《虞姬颂》中这样写道“阵前饮剑酬知己,报得重瞳连理心”,他将虞姬视为霸王的知己,这是在友情层面上诠释的霸王与虞姬的爱情,只有这样的爱情才能生死与共,在赴死时将真情定格在向死而生的永恒中。以前从未有人这样理解霸王与虞姬的爱情,他的这种价值观同样也呈现在《颂文君》一诗中,他写道:“千古悠悠儿女长,百年恩爱终未伤。”他笔下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之间不仅是爱情,更有亲情,在亲情层面上诠释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也是前人没有企及的。
在传统的美学思想〔5〕中悲也好,喜也好,对立的两极非此即彼。都本伟在他的诗词中用爱与痛的相互映衬表现这对立的两极,这是哲学诗意和诗意哲学的存在形式。不仅尊重了人的心理规律,同时也切合了人类的理想——集体无意识〔6〕的期待。生与死是人的本能,没有任何伤害比死亡带来的分离的痛苦更深重,都本伟在《母祭日感怀》中深切地表达了这种痛。值得我们品读的是他将想父母的痛与父母对他的爱交相呼应。以爱为底色的痛,爱加剧了痛的浓度,但是爱与痛的心理生理过程表现为不同的生物化学物质,当爱与痛同时出现时,爱可以消解痛,痛也在加剧爱的浓度,爱与痛成为一个整体,加剧了情感的分量。他在《母祭日感怀》中注重感情描写,而后转向了注重理性描写,他在《母亲节感怀》一诗中描写了爱与痛在情绪维度不断减弱,理性维度不断延展的心情。虽然在《清明祭(一)》中没有提及爱,可爱没有缺席,而是通过痛来延展的,这不仅更加美学,也更加哲学。到此并没有打住,他在《清明祭(二)》中继续用更强烈的痛来延展更强烈的爱,爱与痛的交织不断地在理性维度延展,距离最初那种伴有情绪的痛越来越远,而伴有理性的追思与怀念越来越近。这种心理变化他是用《天地对话》表白的,爱与痛既有理性,也有真情,爱可以消解痛,这原本就是理想世界指向的现实,可是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很少有人将这种爱与痛共同演绎的美展示出来。由生与死引发的爱与痛趋于平静之后,心理生理过程产生的生物化学物质会驱使人转向更理性的思考,那就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是辛勤奉献和追求理想社会的深层心理根源。都本伟在《祭祖》中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不自觉地以祖先为榜样,在《族聚颂》中投射出他的理想情怀超越了家的疆域,指向了国家,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忆秦娥·缅怀都氏先烈》中投射出他将家国情怀推向了极致。倘若《忆秦娥·缅怀都氏先烈》投射出都本伟有国无家的献身精神,那么《抗美援朝胜利赞》则投射出的就是向生而死的美学意境,以及奔赴理想世界的豪迈,他在理性延展中将自己归属到国家和民族,乃至人类整体之中。
都本伟有拜访名人故居的偏好,这不仅投射出他的爱国情怀,也投射出他在不断地探究人生的价值和意义,〔7〕并以此不断地激励自己。在《谭平山故居感怀》中他用哲学诗意和诗意哲学表达的不仅是红色先驱谭平山的伟绩,还投射出他对共产主义的皈依,他用《邓恩铭烈士故居感怀》抒发情感的同时,投射出定格在永恒之中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忠诚党的事业。他在《关向应颂》中投射出每个人忠诚党的事业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相同的。他在《聂耳颂》中写道:“聂耳谱出义勇曲,定为国歌永传扬。”不仅讴歌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投射出怎么去忠诚党的事业。《诉衷情·痛悼闻一多》这样写道:“捐躯报国,伟岸英姿,永放光芒。”投射出为党和国家而死是向死而生,这样的死就是生,这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他在《红叶,寄给你》中写道:“红叶属于树,与枝在一起,冬来了,与树暂分离。飘走了,落在树根下,虽然变成泥,依然守着你。拾一片红叶,寄给你,请把她放在你心里。待春回大地,叶茂再发,又长在枫林里!”他用根脉对枝与叶的永恒维系投射出他完善、完美、完整人格的价值观,建立了人与人类整体的永恒联系。
二、在美学意境中的人格自我完善
都本伟通过诗词投射出的人格特征揭示了分析心理学没有涉猎的潜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相互作用的领域,以及潜意识直接抵达集体无意识的途径,找到了在理想世界背景下自我完善的进路,这是对心理学的丰富和发现。他诗词的结构、层次系统切合了这两个方面:在结构上由体验和理想世界构成,在层次上既是潜意识的心理投射,也是集体无意识的心理投射。都本伟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就是对立的两级总是在不经意间相互转化,诗词《飞走的燕》用哲学诗意和诗意哲学将北与南、冷与暖对立起来,投射出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对立,同时用燕儿的自由投射出选择的自由,这就是人格自我完善的美学意境。诗词的最后两句“燕儿,快归来吧!房有檐。冬夜,快过去吧!带走寒。”投射出理想世界不在眼前但并不遥远,是可以期待的,其中隐藏着坚定的信念,就是在遭遇困难和需要选择时,不是逃避,而是选择面对,在这样的美学意境下人格实现了自我完善。值得注意的是,都本伟在多首诗词中写到雪,雪是纯洁与浪漫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有冷的感受在里面,他在《等你,在雪中》中将体验与理想世界直接链接,雪与冷在美学意境中抵达理想世界,我们同时拥有两个世界。在《雪中情》中用“独立寒坡雪上滑,踏白背日小梅花,形单一影旅孤斜”继续表现冷与孤独的美学意境,在“燕子自从飞走后,北回归路莫为家,天开雪后落檐牙”中投射出的不仅要接受美与冷的现实,还要期盼热烈团聚的时刻。都本伟的美学思想是经得起推敲的哲学诗意和诗意哲学,在美与冷的现实中,接受的不仅是美还有冷,只有这样的美才是完整的。他的这个美学思想在《红叶知己》中是这样表现的,诗词中的“她”狭义指女人,广义指自然界,投射给自然界的是主观的心理感受和期许,这种主客同一的认识无疑是人格完善的灵丹妙药。
都本伟对山与水的隐喻评价,投射出他对山与水的深情,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寻,他在《西湖独景》中投射出独处的超然,在此传递的已不是体验,而是美学意境,这是诗意地思想的生命存在形式;他在《九寨的海》中面对九寨沟的瞬间体验,是意识、思维、情绪、想象的综合,山、林、海、瀑唤醒了的美学意境,在潜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之间架起了桥梁,净化人的心灵。他在《英金河的诉说》中借河、湖、山、府、石所创设的隐喻,既是诗,也是幸福的许诺,还是对世界充满爱和关切的凝视与沉思。山水情是被他的灵魂一声声呼唤出来后,回归于理想世界,在体验与理想世界的链接中去感受人格自我完善的犒赏。不管怎么说,都本伟的创作过程就是人格的自我完善过程,诗词山与水叠现的美学意境,可以唤醒沉淀于记忆深处瞬间的体验,并在美学意境中对过去作出全新的评价,投射出建构在对他人理解、宽容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格自我完善。都本伟在《山溪寻源记》《景德镇有感》《大理游记》《苍山洱海的晨曦》中用美学意境表现了人们熟悉的存在,这不仅是对脚下土地的美学意境的完善,同时也投射出他人格的自我完善。都本伟在《端午祭屈原》中的“以身殉国行胜言”,投射出了他的信仰,不仅是人理想世界的社会理性,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更是人格自我完善的方向。在《王若飞故居缅怀》中“塞纳河畔苦求索,黄浦江边逞豪英”,不仅赞颂了革命先驱的业绩,也投射出他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无疑会在求索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在《海瑞故居感怀》中“一生清正最为廉”既投射出他对海瑞人格的赞美,又激励自己以海瑞为榜样,去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
都本伟的诗词拥有两个世界,“燕子”投射出两个世界的关联,诗词《南北吟》投射出在知、情、意中两个世界合一的美学意境,他的人格在这样的美学意境中不断地自我完善。而在《续南北吟》中投射出人格自我完善后带来的孤寂,“偶遇老友忙探看,离别为何久不见?”和“故人竟无言”表达了这种情愫。这是人格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走出过去所必须经历的痛,理想世界的力量通过生理能量、心理能量和精神能量的转化来恢复生命的活力,既有体验人格自我完善的张力感,也有诗意地思想生成的新的认知境界。这种全新的认知具有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力量,借助这种力量可以唤醒生命深处的原始能量,让受伤的人格和心理得到康复。倘若在人格的自我完善中体验那种走出过去的迷失,《相遇》中的词句“世间难得,相知又相遇”投射出重新找到了自我与非我,这是同过去完全不同的我,是具有完善人格和成熟人格的我。由此可见,都本伟诗意地思想不是美学意境中的幻象,而是深藏在他智慧中的独特经验里浮现出的集体无意识意象。都本伟的诗词具有某种至善的力量,读他的诗可以感受到一种纯正的品格,一份美丽而有责任的承诺,一种质地高贵的情感。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心灵是相通的,只是表达方式有不同。音乐是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心理投射,肖邦与舒曼表达的浪漫可以在集体无意识找到。都本伟深谙古典音乐,音乐滋润了他的心态、抚慰了他的灵魂,他在《冬夜情》中享受着听音乐的浪漫,在《梦幻礼赞》和《爱的箴言》中与音乐家同生命、共忧欢,同时也投射出他的浪漫情愫,他与音乐家的集体无意识就是这么超时空的链接,并不自觉地在《天籁》中将这种最怡人、最绚丽、最动人的感觉投射出来,从而让爱美的心灵更加美丽。
人格的自我完善是对生命本源的回归与追寻,故乡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的理想世界的始点,这已经成为都本伟内在生命的一部分,他的家乡赤峰是他称为母亲的地方,他在《故乡恋》中投射出他是那么真挚地热爱着故乡,故乡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姿色陶冶着他的性情,滋养了他的灵魂,他同家乡的相宜相融中,领悟到生命的勃勃生机,萌动哲学诗意和诗意哲学,体验与理想世界的链接灌注了生命的和谐之美。都本伟懂得哲学并博学致用、深谙美学赋诗词、善用金融著书立说、垂范立德而育人,虽然文墨不是都本伟的职业生涯,可写诗赋词是他精神存在的方式。诗意栖居是他的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形态、一种精神样式、一种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理解和实践,始终固守着人类精神的家园,思索着世界和人生的终极价值。
三、诗意地栖居与诗意地思想
哲学家说,支撑诗意栖居的一定是诗意地思想。都本伟教授创作的诗词通过对生命体验的追问和对理想世界象征性的叙述,在美学的意境中消解物性的特定存在,用诗意地思想创造了理想世界,于是他的诗词是通往理想世界的进路。他在诗词《遥远有多远》中用时间、空间、梦、爱、情和理想等碎片化的概念做逻辑思辨,投射出禅性的境由心造。也许守望的距离要多近就有多近,要多远就有多远,只有走过忘川,才能参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穿梭的时光中,我们怎样感受四季的轮回、变与不变、确定与不确定,体验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投射。《春雪》中文字描写的自然画面投射出都本伟平静、清洁、亲切、怡人的心境,这意味着他与四季的对话不带有任何偏见,是天人合一的生活形态。自然与人心灵的对话无声无息,却完全取决于人的主观性和主动性,看到了怎样的自然,就是怎样的心境。在《春否》中投射出都本伟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欣赏、汲取自然风光,这是天人合一的精神样式。值得注意的是,完善、完美和完整的人格不仅表现为人对待他人的态度,更多地表现为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这是人格自我完善的延展,决定了瞬间的生命体验。都本伟在《盼春》中用“雪盖三尺厚,何时是春天?”投射那种无奈的心境,而且相信无可奈何不会永远。他在《春分》中用“燕子”进一步投射了这种心境,并用乐观的态度表达了亘古不变的事实——土地生产粮食报答人类劳动,来肯定理想世界的观照,这种自信的心境是诚挚、真诚待人、待物的源泉。正如萨特所说,理想的真诚(是其所是)一样是理想的自在的存在。诚挚与真诚既是人格稳定性的依据,也是完善、完美和完整人格的表现,都本伟在《春到》中用“久盼双燕终归来”投射人与四季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曾经的无可奈何会唤醒内在的自信,以及自信的表现形式——等待。等待不是忍耐,是与四季和谐共生的表现,在诗词《晨遇》《晨观》和《晨曲》中,都本伟通过冬天与春天时节的交替来表达等待的价值,由于这种心理投射与“晨”相关,投射出人格最为重要的部分,对理想、信仰充满朝气与活力!
美学意境只决定诗词的表现力,诗意地思想才能决定诗词的本质。我们感觉不到时间,却能感受到四季,四季俯瞰着我们的生命流转。都本伟教授的诗词以四季的美丽为背景,将瞬间生命的体验定格在美丽的景致中,成为接近永恒的一种途径,在此一切期盼都是可盼的,他在诗词《期盼》中这样写道“久已孤人习惯,无需候鸟临前。酒茶相敬吟诗篇,记取人生初见”,其美学意象不像逻辑属性那样局限在理性的概念中,在失去逻辑定义的精准性同时,想象力却获得延展。想象力自由驰骋、浮想联翩定会超越文字限定的概念去投射出内心的浪漫,不仅认知会提升到更高层次,也将获得价值观的改变。在快节奏的社会已有的、熟悉的、行之有效的心理暗示会骤然消失,都本伟在《晨遇》中投射出这种意境,他写道:“忽闻人语声,无约寻春,有客紧随后”,他诗意地思想烛照着内外冥合、主客统一的美学意境,在《梧桐与雀窝》中用“预兆家国喜事多”投射与之相伴的是一种神秘的、极乐的高峰经验。都本伟诗意地思想克服了人类生命的有限性,使之回归于四季的无限,这是无声无息的心理慰藉。
都本伟在对四季景致的关切、凝视和沉思中,投射出其美学思想的永恒价值。〔8〕四季风景的永恒意义存在,是人获得自由、灵性和力量的源泉。他总是以独特的目光和心境来凝视四季的风景,在《植园(一)》通过人对土地的深情,投射出劳动的快乐,折射出他的品质、品味和品行在不断地接近理想世界。在《植园(二)》中投射出凝视生命成长的快乐,这是对劳动的最高礼赞,也是人性回归自然的逾越,这意味着他的人格已经自我完善到趋利避害的高度,这自然而然地就会将注意力转向美学意境而远离伤害。土地对劳动的回报会产生一种巨大的、额外的心理能量,这种心理能量带来的快乐既属于现实世界,也属于理想世界,是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统一,他在《摘园》和《咏秋园》中投射出了这种弥散于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快乐。
诗意地栖居是诗意地思想的归宿,诗意地思想是诗意地栖居的前提,诗意地栖居与诗意地思想互为因果。诗意地思想投射出的一定是集体无意识的期待,都本伟在《中秋赋》中表达的情愫背后,投射出的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团圆、或思念,这种美学意境总是在意识、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间穿越、游荡与徘徊,而后生成的全新感觉会在不觉中跨越了人与人之间的深河。亚里斯多德说,人是一种政治动物。仕途生涯是体现都本伟人生价值和意义最为重要的部分,他是有着超乎常人的精力、毅力与韧性。执着的政治信念和完善的人格,让他在不同领域接受属于自己的挑战、超越和突破,由此所激发的心理能量、精神能量是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思想的先在力量。他在《心系这片土地》中用诗意地思想表达了为官一任的深情和仕途生涯的回望,投射出他的信仰、情怀、责任、奉献、使命和担当,以及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给人们呈现的理想世界。■
参考文献:
[1]都本伟著.诗意栖居[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3.
[2][瑞士]荣格著.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1.
[3][德]卡尔·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
[4][奥]弗洛伊德著.论创造力与无意识[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4.
[5][德]尼采著.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12.
[6][美]悉尼·乔拉德,特德·兰兹曼著.健康人格[M].刘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8.
[7][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
[8][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