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今年70多了,从几年前开始出现手抖症状,觉得行动也比以前慢了,一直以为是上了年纪,也没当回事。最近几个月,李大爷症状越来越明显,平时去公园遛弯、下棋也觉得吃力了,终于决定在老伴的陪同下来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经过主任王慧婕的详细问诊和查体,确诊了“帕金森”,随后李大爷经过系统治疗,症状得到很好的改善,终于又可以和朋友一起去公园下棋了。
可病情虽然好转了,李大爷却一直很纳闷,只是手有些抖,怎么会发展到这么严重呢?王慧婕主任详细给李大爷解答了这个疑问。
许多老年人都可以出现“手抖”,也称为震颤,其中常见的有生理性震颤、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样震颤。
生理性震颤:正常情况下仅在维持某种姿势时出现,在某些情况如焦虑、紧张、恐惧、低血糖或使用药物时,可加重并成为一种症状,一般有相应的心理或病史特点,去除触发因素症状即可消失。
特发性震颤:多有家族史,可发病于任何年龄段,而以青少年和60岁以上发病常见,进展很慢。多为非对称性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震颤是特发性震颤的唯一表现。少量饮酒后该症状可适当改善,但饮酒者发生酒精依赖的风险增加。
帕金森,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平均发病年龄约55岁,多见于60岁以后,40岁以前相对少见。我国65岁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700/10万,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性稍高于女性。这种病隐匿起病,缓慢发展,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就是震颤,且多为静止性震颤,是指在安静和肌肉松弛的情况下出现的震颤,表现为安静时出现,紧张或激动时加剧,活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典型表现是拇指与示指呈“搓丸样”动作。震颤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少数患者可不出现震颤,部分患者可合并轻度姿势性震颤。
随着王慧婕主任的讲解,李大爷终于明白了,还说要给公园的老朋友们普及普及。
其实近些年来,帕金森病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除了常见的震颤症状以外,帕金森多还伴随其它症状,每个人症状多有不同,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随着今年4月11日“世界帕金森日”的到来,为加强帕金森病的普及,提高老百姓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王慧婕主任的带领下,我院神经一科成立运动障碍和帕金森门诊,致力于做好帕金森的宣传和诊治工作,争取更好的为老百姓提供相关服务,后续我们也将更新帕金森专题系列第二篇,帮助大家更加详细了解帕金森病。